一个周五的下午,找了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店,点一杯美式咖啡,一本书。暂时放一下一切,孩子,学习,未完成的工作。做一个简短的冥想,回顾一下过去一周发生的事:周一被请去见了校长,周二工作了一整天半夜11点到家发现家里煤气漏的厉害,周三找人来修煤气,一个人清理了厨房所有储藏柜,还能发现8年前家里来老鼠时留下的老鼠屎的痕迹。这些事放在一年前,都会让她不知所措无比焦虑,但是现在看来都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
她(二)
周一孩子早上赖床不肯上学,扬言再逼他,那就跳楼自杀;她吓坏了,在客厅里失声痛哭了很久,孩子也吓坏了。当时,她内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告诉她,这不是什么坏事,哭一下释放一下,孩子看到了也许会明白妈妈很多。另外一个声音对她说,这几年承受了那么多苦,那么难都是为了什么,他怎么可以说出那么狠心的话,我真的好累好辛苦,在这个家里没有人理解我,爱我,我一天都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最后她还是坚持着把孩子送去了学校,没有刷牙没有洗脸没有吃早饭,再去学校的路上孩子对她说,妈妈,这都是我的问题。她不希望他自我否定,不希望他因此失去自尊心,但现在看来他如果没有改善的话,可能也许去哪里上学都一样。
她(二)
那天一共去了三次学校,一次送孩子上学,一次去见校长,一次接孩子放学。看到那一份家长联名的至校长信件,她内心很淡定。她承认孩子的确是有问题的,她积极表态愿意配合学校帮助她的孩子一起改善。她不再像之前那样优柔寡断,她知道必须有所改善。她淡定的看着校长,听着他一字一句的说:“孩子是个病人,他现在有病,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走出来。”她感觉心里有把小刀在割着她童年的伤口,她承认且愿意面对现实。但是为什么是她呢?“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一直在她脑子里回荡。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个没有颜色的童年,充斥着自己的自卑,无助。
她(二)
在孩子的幼升小的时候,她一直努力的想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环境,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自己童年经历过的,自己的孩子竟然也是一样的经历。她忽然意识到,也许并不是孩子有病,是自己有病。我哪里错了?我哪里做的不对?为什么他会跟别人不合群呢?
她(二)
那天下午去接孩子,第一次看到孩子背着书包站在那里望着门口,期盼的小眼神。他终于有意识了,早上妈妈哭的画面吓到他了吧,妈妈说的话吓坏他了吧。喉咙哽咽,眼里含着泪光,看到孩子的一刹那仍然不忘带着微笑,把孩子接回了家。晚上坐在沙发上,她试图替孩子修复受伤画面感,她对小家伙说:“妈妈记得你今天早上说的两句话,你还记得吗?” “是哪两句?”孩子回头望着她,非常认真的看着她。“你说:“是你心里的小恶魔控制着你,你才会干坏事,赖床,不肯吃午饭,不肯做作业”;还有一句是“你觉得这都是你的问题””。孩子回过头说:“还有一句,我说我要跳楼自杀”。她看着孩子想,他竟然还记得,我已经选择忘记了,他竟然记得,他难道真的认真考虑过吗?她回答他说:“是吗?,妈妈已经忘记那句话了,你真的很认真的想过这件事吗?你真的会去自杀吗?” “不会的妈妈,我只是吓唬你的,我不想离开你,我知道我要乖乖的”那一刻,孩子在治愈她,她感受到了小小身躯里的爱。她的孩子原来是那么懂事,他是那么乖。她把他抱起来,两个人相拥了很久。她看着他心想:虽然自己有一个灰色的童年,但是不代表孩子的童年也是灰色,至少他有她,一个懂得无条件的爱,理解他的感受,充满正能量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