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陪朋友老杨去医院做胃镜,他蜷缩在候诊椅上,手里攥着两张缴费单。我问他怎么不让媳妇一起来,他扯了扯嘴角:“她还得接送孩子上学,再说这点小事,没必要折腾两个人。”
这话骤一听挺实在的,但仔细一想却有点心底发凉,老杨和媳妇结婚十二年,从最初挤在出租屋吃泡面都要分半根火腿肠,到现在住上三居室,日子越过越稳,可感情却像泡久了的茶,慢慢淡成了透明色。
晚上下班回家,两人各自窝在沙发两端,他刷军事新闻,她追家庭伦理剧,谁也不说话。孩子的作业本放在茶几中央,成了唯一的交流纽带。不吵架,也不亲密,就像是很普通的合租室友,只是多了张结婚证。
“有时候半夜醒了,想到自己的婚姻,突然觉得陌生和无奈,这人跟自己过了十二年,怎么好像还没楼下饭店的老板熟一样。” 老杨灌下一口热水,胃镜的麻药劲还没过去,声音含混不清。
其实,在这个时代中,这不是老杨一个人的困局。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夫妻,每天四点起床和面烙饼,配合默契得像一台机器,可收摊后各骑一辆电动车回家,一路无话。同事莉莉和丈夫分房睡三年,她管孩子教育,他管房贷车贷,其他互相伤害。我们好像集体进入了这种“婚姻新常态”:不离婚,也不相爱,把日子过成了按流程推进的项目。
有人说这是“成熟”,把婚姻的激情磨成了亲情,可摸着良心说,这更像一种妥协,在生活的重压下,悄悄卸下了对婚姻的期待。
社会学家项飙说,现代婚姻正在从情感共同体变成风险共担体。当房价、教育、医疗成本不断攀升,两个人绑在一起生活,本质上是降低生存风险的最优解。就像老杨说的:“现在离婚?不敢想。房贷要还,孩子要养,分开了谁都扛不住。”
同事莉莉和丈夫曾是大学同学,恋爱时为了给对方惊喜,能坐十几个小时绿皮火车。结婚那天她在誓词里说:“蒋先生,我要做你永远的小女生”。蒋先生也宠溺地说:“我会宠你一辈子”。
刚结婚那几年,她会在他晚归时热好饭菜,假装自己没睡。他会在她生气时耐着性子哄,哪怕错不在自己。可现在,她累了就直接说别烦我,他不高兴就摔门进书房。
跟上一代人比,这代人似乎更在乎那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感受”。父母那辈的婚姻,就算吵得鸡飞狗跳,也会因为为了孩子或者怕人笑话而凑活过,本质上是把婚姻当成社会任务和自我责任。
仔细的想想,我们这代人太擅长解决问题,却忘了婚姻里最需要的不是效率,是浪费—。浪费时间聊些没用的废话,浪费精力为对方做些没必要的小事,浪费情绪为一点小浪漫心跳加速。
或许,婚姻到最后都是这样吧,没有永远的激情,却有藏在烟火气里的羁绊。就像老杨说的:“搭伙就搭伙吧,总比一个人强。”屏幕前的你,和伴侣也是这样吗?是在搭伙里找到了安稳,还是在平淡里藏着期待?评论区聊聊,或许我们能在彼此的故事里,找到一点让日子更暖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