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的自己
——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我们都曾经是小孩。
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长大后,我们都期望再回到过去,那个看似无忧无虑的时代。因为我们长大后,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我们时常会觉得累。
在喧嚣的社会,人们往往为物质所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努力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年前,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倾诉着生活中的种种,有孩子带来的快乐,也有不堪重负的担子,看到她为生活所累,很是心疼。想起年前读的一本书,感觉受益,或许对正在努力寻找真实的自己的你有所帮助。这本书是美国金伯利˙罗斯和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合著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童年也是如此,当我们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时,别人也羡慕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些遗憾。
一、认识边缘性人格障碍
我们先认识一种病——边缘性人格障碍。听到这个词,是不是有点懵?这是一种不能调节、掌握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先了解一下他们的症状吧!
1.疯狂地拒绝真实感受,感觉到被抛弃或拒绝。
2.人际关系紧张而不稳定;对他人的感情不断地在极端爱护与极端愤恨间摇摆。
3.不能够定义自己,不能描述自己的喜好、愿望;自我知觉不稳定。
4.冲动、冒失,存在滥用药物、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性滥交、飙车、在商店里顺手牵羊等等危害自身的行为。
5.不断地企图自杀、威胁自杀或自我伤害。
6.情绪多变、情感反应极端,在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里反复表现愤怒或焦虑。
7.持续性或经常性地感觉被掏空、内心空虚或虚假。
8.无法表达或过度表达愤怒,经常情绪激动、表现愤怒,一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言辞极端尖刻或表现孤僻。
9.间歇性地猜忌、妄想或感觉不真实(麻木、脱离现实)
在这些症状里看不到你的影子吧!焦虑、恐惧、愤怒、猜忌、妄想,找不到合适的方式释放自己。如果他们做了父母,会是什么样的呢?
流浪汉型:感觉自己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她(或他)会参与社交活动,但却从来不会与人深入交往。他们会放纵子女,对子女的态度在骄纵和故意忽视间摇摆不定,倾向于忍受焦虑和沮丧。他们常感觉到生活很艰难,自己的情况比他人糟多了。
皇后型:心理空虚而又自恃甚高。向往物质财富、美貌、别人的倾慕和忠诚。他们可能会与子女争夺别人的注意力,嫉妒子女的成就或个性,表现得自私而盛气凌人。他们期望子女的观点和自己一致,并对自己忠心;戏剧性的行为、夸大事实,他们的需求常表现得强硬而自主。
隐士型:内心恐惧,总是时刻准备应对潜在的危险。有时表现得偏执,感知到根本不存在的威胁,生活中充满了恐惧和迷信。极端自我保护、充满占有欲和专横。他们会向自己的孩子传递如下信息:世界是个很可怕、很危险的地方。
女巫型:感受到白热化的愤怒,会把羞耻和困窘当作自己的育儿工具。他们飞扬跋扈、胸怀愤恨,每当出现冲突时,他们几乎都处在冲突的最中心。他们作为父母会传达如下信息:宝贝儿,你会后悔的;你会求我的。
怎么样?是不是与自己的生活近了一步呢?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呢?你有没有仔细听过你内心的孩子在诉说什么?你有没有非常粗暴地回绝过自己?有没有为难过自己?对于住在心中的那个真实的自己,你是什么样的呢?
先抛开这一点,回到现实生活中,假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做了父母,会给他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缺乏强烈的自我认知,既会害怕被抛弃,又害怕被吞噬。他们按照扭曲的认知和自己的理想预期来感知现实的倾向,他们常常会在表现冷漠残酷时仍会认为自己充满爱心和关怀,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完美的父母、完美的丈夫主妇,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实际行为如何影响了周围的人,也不知道这种扭曲给自己的子女造成了多大的混乱和疑惑。
父母若呈现出左侧的这些特征,他们的孩子则会呈现右侧相应的特征。
混乱——逃避现实
虐待和忽视——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慢性病
隐私侵犯、纠葛——如履薄冰
被无视——犹豫不决
角色颠倒——他人优先
过分重视外表——物质主义、自我否定
敏感——害羞、完美主义
投射——愤怒、脆弱的自我意识
那么健康的童年需要哪些要素呢?
支持、尊重和赞同、表达、无条件的爱与关怀、始终如一和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