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保持沉默的人,差不多经常是缺乏内心的精致和雅致的。沉默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把冤屈往肚子里咽必然会产生不好的心情——甚至使人倒胃口。
——《瞧!这个人》
《论语·宪问》中记载着这样的讨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中国千百年讲的“以德报怨”并不是孔子的观点。孔子说:你说“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去报答“德”呢?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面对别人的冒犯,很多人基于从小受到的要“学会忍耐”的教育,往往会选择沉默。尼采在《瞧!这个人》表明了他的态度:“沉默,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把冤屈咽到肚子里必然会产生坏心情,甚至使人倒胃口。所有沉默的人都是消化不良的人。”
一味地忍耐、退让,只会让你给人一个好欺负、懦弱的印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反击,学会表达自己的愤怒。
面对一再欺负你的人,你的善良在对方看来就是软弱,这样做对方不仅不会感谢你,还会觉得你很好欺负,因为你的善良过度了,就好像失去保护的小孩子,成了那些品德不良的人欺负的对象。这个世界毕竟是现实的,很多波涛汹涌是隐藏的,外表美丽的人,可能有着邪恶的心。
而有原则的善良能让自己避免伤害,不受欺负,还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不受伤害。这样的善良是坚强的,和软弱无关。
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可有的时候,善良的因却没有良好的果,那是因为,善良一旦缺少智慧的指引,就会没有清晰的是非方向,就像丢了指南针的旅人,总是犯简单而重复的错误,这时的善良已经脱离了本质上的纯洁了。
因为善良而受伤害的人,往往有些懦弱,甚至无知。因为当由于善良而受到伤害的人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大多不愿意往坏处想,因为他们不愿去面对并解决问题,不愿意接受事实。所以就以一种牺牲的精神,将善良淋漓尽致地“挥洒”,这样,善良的妥协和纵容,往往被“恶”所利用。
《水浒》里林冲空有一身好本领,却没有一点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风和派头,他一副柔弱斯文的模样,心地虽善良,但难免有一点迂腐和不谙世事。
他被高俅栽赃诬陷,进而发配沧州,路上被押送的官差百般欺辱,让人感到了“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悲愤,但同时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其实以他的武功,只需一招一式就可以了,即使带着枷锁也毫不费力。但就是因为他表现的太软弱,所以才被两个小人欺负。在经过野猪林时,两个押送他的官差正准备结束他性命,若不是鲁智深的及时出现,他估计早成了孤魂野鬼了。
人们常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老实人容易被人欺负”,其实,导致你受气的不是你的“善”,而是你的“弱”。比如,有人无故羞辱你,你没有反抗,选择了忍受,这不但不会让对方住手,反而会纵容对方平时压抑的恶,你的善良将成为不善。忍让不同于退让,适度的忍让是大度是宽容,而无原则,一味的忍让则是懦弱与无能。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让你帮他做这做那时,活像你欠他什么似的,佛都有火了,何况是人。那么你就该对他说:“我们都是自由的人,不是谁的奴隶,凭什么你叫我做这做那我就得听你的,人人都是平等的,想要别人尊重你,就应该先学会尊重人,如果别人也像你这样指使你做这做那,试问你有何感受?你有想过没有。”只要我们把话挑明来说,相信下次他再也不敢造次,这就是以理制人。
人性的善良是没有错的,是应该提倡、鼓励和赞扬的,但是,有的人,你好心让他,他以为是怕他,拿你当傻子,就更加得寸进尺。不管是做人还是处世,都不能太老实太懦弱,应该有点霸气和骨气,决不能逆来顺受,要懂得适时的反抗。善良是一种智慧,而不是无知;善良是一种豁达,而不是懦弱;善良是一份爱心,而不是那种“老好人”。
如果人们一味地强调“以德报怨”,则坏人将会有恃无恐,而老实人往往会吃亏。有些东西是不能去怜悯的,比如蛇。可怜他的老农也被它害了。有些人应该与蛇是一样的,会把你的善良与忍让当成懦弱,这就是有些人有的只是蛇蝎心肠。发现这样的人,抓紧离开,越远越好,千万不要再试图用你的善良去改变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