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隐公六年 公元前719年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译文】
这年五月,郑庄公入侵陈国,取得全胜。往年,郑庄公曾请求与陈国修好,陈侯不答应。五父劝谏说:“和邻国和睦相处,是国家之宝,您应该答应郑国。”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大麻烦,郑国能干什么?”于是不答应郑国的求和。
【解析】
陈国的失败,源于陈桓公(陈侯)的盲目站队。个人站队错误,影响的是个人的事业;国家站队错误,影响的就是一国的国运。
春秋初期,郑国率先发展起来,开始向东方扩张,宋卫两国首当其冲,因此郑国和宋卫联盟的对峙成了主要格局。郑国和宋卫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盟友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因此周边的国家就成了它们要争取的“香饽饽”。对于夹在列强之间的陈国来说,这种局势应该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如果能在合适的时机成功站队胜利的一方,那对本国就大大有利,这是上策。比如上一篇讲的鲁隐公就是在前期韬光养晦观察局势,到后期局势明朗才坚决站队郑国和齐国,三国联手击败了宋国等国,鲁国因此大为获利。
即使不想站队,那就保持中立,利用列强的矛盾,维护住本国的利益,这也算中策。比如同一时期的邾国,虽然国家很小,但通过各种结好和战争手段,在这些大国之间纵横捭阖,维护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然而,陈桓公做出了区别于上面两种策略的下下策,那就是在情势还不明朗的时候,盲目站队了宋卫联盟。隐公四年,陈国跟着宋卫去攻打郑国。郑国派人来修好,陈桓公又拒绝了。陈桓公说“宋卫才是大麻烦,郑国能干什么”显然是怕和郑国结好会得罪宋卫,也意味着他要继续站在宋卫这边。大臣五父的进言则是让他保持中立,静观其变,这样的良策被他拒绝了。其实如果陈桓公选择保持中立,不论宋卫还是郑国,都不敢轻易对陈国动兵,即使动兵,陈国也可以求援于另外一方,这才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怕得罪宋卫而拒绝了郑国,郑国大军压境,自己的老大哥宋卫两国却按兵不动,可见陈桓公真得是错抱了大腿。
欲读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溪流火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