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习康复(知识分享)潍坊医学院医学之家
功能解剖学4-7-1.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功能解剖学4-7-1.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 时习康复_呉恆 | 来源:发表于2023-02-05 19:08 被阅读0次

《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7.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①月骨支柱

图4-41~图4-52

众所周知,腕骨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把腕骨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事实上,我们必须要建立腕骨几何形态可变的概念,在骨间相互接触和韧带约束条件下,腕骨间产生的相对运动会使腕骨的形态发生变化。Kuhlmann广泛地研究了发生在月骨和头状骨的中央柱以及手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的外侧柱这些位置上的基本运动。

中央柱的动态特性主要决定于月骨形状的不对称性,即月骨的前部比后部宽而厚。因此头状骨的头部被形态可变的月骨覆盖,形态可分别变化成类似一个倒圆锥形帽子(图4-41),或哥萨克人帽子(图4-49)或头巾(图4-50),很少会变化成如一个对称型的二盖帽(图4-44)。在这些例子里,头状骨的头部是不对称的,朝前有较大的倾斜。在大约50%的研究对象中,月骨在头状骨和桡腕关节的凹陷表面间像倒圆锥形的帽子,因此这两个结构之间的有效距离将随腕关节的屈曲伸展活动而变化。

当腕关节处于中立位时(图4-45),该有效距离相当于月骨平均厚度大小。

当腕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图4-46),该有效距离变小,此时该距离相当于月骨最小厚度。

当腕关节处于屈曲位时(图4-47),该有效距离变大,此时该距离相当于月骨最大厚度。

尽管如此,腕关节面的倾斜度也会对有效距离产生影响,它会起到部分中和的作用。因此当腕关节处于中立位时,在桡骨长轴上测得的头状骨中心到前臂腕关节面的距离是最大的。

当腕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图4-46),头状骨头部向近侧端的“上移”被腕关节近侧关节面后边缘向远端的“下移”部分抵消。因此头状骨的头部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均处于几乎相同的水平高度(h),即当腕关节处于中立位时,它会向近端轻微移动(图4-45)。

另一方面,当腕关节处于屈曲位时(图4-47),头状骨中心向前移动的距离(a)是腕关节伸展时,该中心向后移动距离(p)的2倍以上。其结果导致了由腕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所产生的张力和力矩是负相关的。

腕关节屈曲时桡腕关节的屈曲角度(50°)比腕中关节(35°)更大,而相反的伸展运动,腕中关节的角度(50°)比桡腕关节(35°)更大。这种情况发生在这些运动的极限状态下,而在轻度屈曲或伸展时,两者的角度几乎相等。

由于月骨的非对称性,腕骨相对于腕关节复合体中月骨位置的变化就显得异常重要。当腕关节处于中立位时(图4-48),月骨被前后韧带的“刹车作用”很好地控制。当月骨向前(图4-49)或向后(图4-50)倾斜,而头状骨相对于桡骨没有任何的屈曲和伸展时,可以观察到头状骨的中心向近侧(e),同时向后(c)或者向前(a)运动。因此,前侧韧带(图4-49)或后侧韧带(图4-50)断裂或过紧而导致的月骨局部不稳定会从头状骨牵涉到整个腕关节。

月骨的稳定性取决于它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接触是否完整。如果它与手舟骨的接触被破坏,在腕关节伸展时,它会向前移动(图4-51),美国有学者将其称之为DISI(腕关节伸展不稳)。如果它与大多角骨的接触被破坏,在腕关节屈曲时,它会向后移动(图4-52),导致VISI(腕关节屈曲不稳),这两个术语在解释腕关节运动异常的时候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功能解剖学4-7-1.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lz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