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考查《内经》中关于肓的本意,认为并不局限于心下膈上的膏肓,而是皮肤、分肉、胸腹、脏腑之间具有曲折伏藏、隐蔽深入,立体交叉特点的连续性组织间隙。
其本质皆为膜原所构成的肓膜。 其功能则在联系脏腑、通行卫气两个方面。
人身有肓膜系统,其膜包围整个腹腔-,上及于膈,下达膀胱,前连于脐,后附于脊里,可以说整个六腑皆由肓膜所系。
李鼎教授考证,膏肓的膏实际是膈字的传误。按此分析,膈肓是指膈肌处的肓膜,其原在鸠尾,脐下亦有育膜,其原在气海。
膈肓分隔胸腹腔,固护心肺,故膈肓有俞,是为膏肓俞,肓膜下及膀胱为膀胱育膜之俞,当为胞肓俞。
肓膜上下连通三焦,为卫气通行三焦之门户,故称肓门。
内因和外缘关系密切,内因是致病的根源,外因(缘)是致病的条件。所以诊断疾病必先找到引起疾病的内因和外缘。
肓膜系六腑而行卫气,卫气起于中焦,薰于六腑,但自肓膜而外透于腠里,以发挥其卫外为固的功能。
《内经》认为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针刺腹部诸穴时,《闪经》要求“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而中气穴”,否则“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肓膜如此重要,因此人身专门有一个类似于背俞穴的“肓俞”,其位置却在脐旁与脐之先天原气、任脉相通,且其穴为肾经与冲脉之交会,与命门相通相贯,与肓门穴遥相对应。
此穴内循三焦油膜通于诸肓之膜,故为育膜之俞。其所治证除肾经外,又与足太阳膏肓俞、胞肓、肓门等类同,且有通畅冲脉之力。
此穴下为腹主动脉,按而弹之,热感能上达头面,下至足底,后及腰脊,故可治腰腿寒痛。
且更有肓门、膏肓、胞肓、肓募穴诸穴,连通肺、肾、膀胱、三焦前后上下,其意深远。
本文章整理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