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L先生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很受触动,想写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他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们思考什么是习惯性逃避?当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向你袭来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问题,好麻烦呀,我现在没有心思思考,先把它搁置吧。然后就把他调到了脑海里面不了了之。
这就是我自己在面对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的状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好,或者是现在的状态和环境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以后再说吧,就把他搁置在大脑里面了或者就是把行动往后推。
LL先生用反问说,这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我们往往是觉得当下的状态不好才没有心情,没精力去好好的思考他,才把他推辞和搁置的,但是结果我们好像并没有去好好思考,并没有去好好的做他。再次把这个问题给抛了出来。
为什么会喜欢这样子呢?这样子做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是我们害怕面对痛苦,因此需要拖延,减少直面痛苦的时间。
这就想到了我在学习的时候比较难的题我都是最后做这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我就是一直不开做,要么就是自己再看几遍,然后去问这个,那个同学她是怎么去做的,但是我自己就是不想去,不想面对那种解不出来题的痛苦。
第二个原因是可能涉及到了两难,我们不愿意去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因为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就等于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希望拖下去,最后问题自动消失,不需要我们做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找工作的故事,如果我有接到2~3个offer的时候,我会感觉每一个我都想去,因为感觉每一个都有它好的地方。不想让自己去做一个选择,最后到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凭直觉,但自己却没有去仔细的思考过自己适不适合这家公司或者这个公司,这家公司的管理是怎么样的?企业文化怎么样?都没有仔细去思考过可能错过了比较好的其他的工作机会。
第3个原因隐藏的比较深,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因为我们一直觉得晚一点开始可以把它做得更好。这里面有一种对自己完美倾向的要求,也是也是自己在脑海里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画面。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说的,一直想写读书笔记,但是一直没有开始行动,我觉得如果以后再写,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写得更好,但其实开始做的时候发现其中会有很多阻碍,也会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做得更好,觉得晚点做能做得更好,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欺骗,把它给理想化了。
这里l先生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法。
第一找到他积极的一面。
要把觉得痛苦的事情看成对自己的成长,一种体验,一种挑战,而不是一直给自己传播负向能量。
第2关注成长。
如果我们觉得什么东西都很重要,不愿意去放弃就会陷入两难,但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视角拔到5年10年15年,就会觉得当下的得失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
我自己的想法是,其实我们可以更关注于当下,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当在当下全身心投入做一道一个事情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清晰到底要不要去同时做很多事情。
第第三是接纳自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和一个当下的自我,只要当下的自我在一步步的行动充实和完善自己就好了,如果我们自己一直陷在理想的自我中会出不来会加深和巩固理想的自我,会看不见当下的自我,会很容易精神内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