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优劣及其真伪考辨

作者: 江寒园 | 来源:发表于2015-07-30 21:07 被阅读2953次

文/江寒园

《史记》百三十篇,汉太史司马迁所作。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之同州韩城县。

两汉时并未有“史记”之名,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太史公记”。“史记”之名,盖起于魏、晋间,实“太史公记”之省称耳。

司马迁为当时春秋家大师董仲舒之受业弟子,其自序有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就是说我本有救世之志,但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讲道理,你们看了也没多大印象,倒不如借诸多人物史实说个历史故事,之后再抒发议论,这样你们便能更加深刻的体悟到这些兴亡治乱的道理了。

所以其著书的最大目的,也就是借这史事为手段,而抒发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这其实和《春秋》之旨趣相同——孔子所作《春秋》,表面上像一部二百四十年的史,但其中实在有很多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司马迁也私下将其所作《史记》自作《春秋》。在其《自序》中有言“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注:汉武帝获麟在元授元年冬十月,即公元前122年),而孔子作《春秋》,也是到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为之。

刚才虽说司马迁借诸多列传而抒发自己的“一家之言”,但不能说《史记》就毫无历史价值了。古代史官大都世袭,积攒了不少史料,司马迁早年足迹几遍至天下。所述秦汉间事,因年代相差不远,更是有幸亲自听当地老人谈及古事,是以其史料之真实性应有一定保证。且其《自序》有云:“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可见司马迁是很有职业情操的,只是“整齐其世传”,而并非凭空创作。

除此之外,《史记》开创了以个人列传而入史的先例,《史记》凡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外,其余都是个人传记,这不仅是在中国,即使是在外国史及过去的古籍中也没有过这种体例。

另外,以前的史书要么是一件事情的关系文书(尚书),要么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像《国语》、《战国策》)要么是一个时代的记载(春秋、左传)。而《史记》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永久相续的(梁启超语)。《史记》实际上是整个中国通史的第一个开创造,而班固以下,基本就都是断代史,跟不上司马迁的精神了。

第三、《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及世家一部分为编年体,用以定时间的关系;

列传则以人为主体,贯彻历史及其时代风貌精神;

八书则描写自然现象及社会制度,与列传当中“人的历史”相互协调

十表仿效《周谱》,表法确立好后,各个事件的脉络也都清楚了。

《史记》以这四个部分而成书,互相调和,脉络交织,体例谨严,共筑成一个总的整体。其影响力可谓笼罩千古,后世作史者,虽有增减,但总的体例组织概莫能出。

四、《史记》虽然说是史,但仅就文学来看,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其叙列扼要美妙。后世列传,多藉史以传人,而《史记》之列传,唯藉人以明史,所以和社会没太多关系的、对历史进程没多少影响的这些,滥竽的也少。

另一方面,《史记》也有颇多后人误入补续之作。读史时需对其加以甄别剖析,还太史公以本来面目。

首先,《史记》就不一定是全本,就像《红楼梦》等很多名著都有后人续作,《汉书·司马迁传》说:“十篇有录无书”,《后汉书·班彪传》说:“十篇缺焉”。但现存《史记》一百三十篇具足,不亦怪哉?

而且前面说过,太史公《自序》说,史记也就写到武帝获麟为止,这个时候是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然而《史记》中记载元狩元年以后事甚多。

但是这个年限并非铁证,另还有“讫太初说”“讫天汉说”“讫武帝末说”,后两者是后人所附加,且不必理会。但第一个也是出自《太史公自序》,不过是在序言后的一小段字。太史公以史记自比春秋,衡以情理,应该以武帝西狩获麟为止,但太初、天汉间,太史公也还在世(天汉元年,太史公才46岁,其卒年据考证应该和武帝相仿佛,大约58,59左右),如果记录下这时候的事,也可以理解。但在公元前88年之后(也就是太史公卒后),《史记》中所述之事,绝非子长亲笔,必为后人补续伪窜。

严格甄别的话,还是应该以元狩元年为分界点。即使稍微放宽一点,也最多到太初末年。这之后的,必是后人附会(有褚少孙之补作、有刘歆等故意窜乱)。

比较明显的如《滑稽列传》、《田叔列传》、《张丞相》传篇末皆有“褚先生曰”

全篇皆伪的,已经考证出来的有《武帝记》、《日者传》、《龟策传》

而刘歆故意窜乱的,要分辨出来难度比较大。

据此,诸君读史时,必得对其加以甄别,还太史公以真面目。

但是除此之外,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信陵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皆是千古名篇。如班固所言史公之“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史相衬,良史之才”。

相关文章

  • 史记优劣及其真伪考辨

    文/江寒园 《史记》百三十篇,汉太史司马迁所作。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之同州韩城县。 两汉时并未有“史记”...

  • 辨真伪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去世】 卡斯特罗:诸君,不到美帝末日那天,我是不会死的。 2016川普当选。 卡斯特罗逝世,终...

  • 怎样辨真伪?

    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有时不免让人心存疑虑,却又很难作出判断。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

  • 真伪之辨

    是非善恶 在人心 不在其表 表面上是无情、是严格、是恶 用心是大善 真君子 表面上是有情、是放任、是善 用心是小善...

  • 【慈善辨真伪】

    举凡大事宣扬必有居心那庞大的广告开支由谁来埋单特别是有些号称慈善的项目最擅长骑劫好人善心当别人的爱心被过度滥用以至...

  • 2018-10-11

    古瓷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鉴定古代瓷器通常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断代、断窑口、辨真伪、断优劣等。鉴定古瓷的基本...

  • 历史上有敢于拒绝皇上临幸的妃嫔吗?

    此问题似乎有点二,不论言之凿凿的正史记载,还是真伪莫辨野史逸闻里,以及数不胜数的历代宫怨诗中,皆绝有否定回答。“雨...

  • 余党绪的批判性思维摘抄。

    鉴别信息的真伪,考辨事实的信度,分析证据的效力,挖掘事实的隐含价值,这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 时间何以辨真伪

    物质的愈发丰富,消费者们就愈发的追求物品的质量。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却也让爱与被爱的人们忧虑感情的真真假假。这也许...

  • 2018-11-05

    敦煌写卷的鉴定方法与探索 考辨敦煌写卷真伪的主要依据书迹本身,前人鉴定古代书法的基本方法,如书法时代风格、题跋、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优劣及其真伪考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tv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