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什么呀?就是年少的时候天天想离开,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就是故乡”——白岩松

六月,是热情、期待之季,也是离别之季。很多学子即将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抉择,有的人最后选择回到家乡,有的人选择了漂泊远方。
那一年,经历了其他城市的一些事后,最后我来到了广州。

那天经过电视台门口的天桥的时候,突然停下了脚步,看着车来车往,熟悉的道路和高楼大厦,不由得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一瞬间。

在广州这些年,这天桥我经过了无数次,却不曾认真地欣赏过。城市的脚步太匆忙,我们似乎每天都在赶路,而忘了身边的风景。
看着人来人往,车来车去的瞬间,我在思考有多少人是远离自己的家乡长途跋涉来到广州这个大城市求学、拼搏,最终又有多少人留下来或是离开……

前几天萧导分享了一个视频,是白岩松做客董卿的《朗读者》节目,聊的主题是故乡。
听过萧导的故事,年少时远离家乡,这些年奔波在几个城市、国内国外,我想他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应该是百感交集,脑海中浮现着关于故乡的人、情、事、物,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放映……
他喜欢自喻自己为一只鸟,在诗歌中频繁体现。我想他是向往天空的广阔,向往自由和勇敢,但心底其实是扎根于故乡的,就像候鸟跨越千山万水,漂洋过海,最终还是会回归繁殖地。

人有时候是很奇怪的,会无意识的喜欢某些事物。
以前,我很喜欢看人家放风筝、看天上的鸟儿从头顶飞过、气球缓缓上升到天空,然后伸出手想要触摸,阳光就透过手指缝隙倾洒到脸上,照射到眼睛。那一刻,感觉很自由、很温暖。
或许是因为心底里喜欢阳光,渴望自由、不被约束的感觉,从而潜意识中会喜欢某些象征性的事物。

有些人,喜欢自由,向往世界而漂泊他乡;有些人,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生活来到他乡;有些人,为了实现人生梦想而离开故乡。
离开故乡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往后更好的回归。
心若有了归属,才能一次次坚定地向前出发,走向更远的远方。

脚步虽然远了,但心依然在。我们可能会在看到某些事物、听到某首歌的瞬间突然想起了故乡、谈起了故乡。
当我们谈起故乡的时候,是想念家乡舌尖上的味道,还是嬉戏的童年时光、儿时甚好的小伙伴?亦或是留念那曾经简简单单、纯粹又欢乐的自己。

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故乡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他们经历了农业、工业、信息文明三种社会形态。他们的童年是在清澈的河里捉鱼、到山上摘果子、到草堆里捉迷藏......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幸福。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故乡,走出了国门,脚步远了,视野开阔了,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走半生,回归故里时,却突然发现,物非,人也非。
经历了迥异的生活状态,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们或许会更怀念故乡,更珍惜简单幸福的日子。

故乡的记忆,对于部分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可能是模糊的。因为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幸福的年代,没有太多深刻的社会变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一批年轻人的家庭或整个家族很早就离开家乡或走出国门,他们从小就在他乡出生和成长。
但是,故乡的情感是很奇妙的,是有传承的。虽然地理空间遥远了,但是心底的那份牵挂和怀念,精神上的那份寄托和慰藉,却是刻在心底的。
当别人问,你是哪里人时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故乡的名字。

有人说:从离开家出去闯荡岁月开始,故乡就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虽然远方的人终成故乡匆匆的过客,但风筝线没断,故乡的风筝线轮一转,远方的人就归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