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么穷,一筐土豆调着花样做,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条、土豆酱、土豆拌茄子和大葱……可是却让人如此的怀念。原因就是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对比。同在一个村子里,大家的财富水平、生活方式都是那么相似,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了攀比之心,仿佛就能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更加庆幸我们所拥有的。偶尔吃一顿猪肉或者包一顿饺子,我们都能实实在在地开心得不得了。而当下物质生活丰富了,选择变多了,人们的“口”被宠的麻木了,便缺少了“新鲜之感”、少了“收获感”,因为太容易得到,所以不再构成快乐的成本。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喜欢看电视剧,偶尔出现一部好看的新剧,都兴奋的不得了,恨不得马上和好朋友分享。可是当下电视剧“泛滥”的情况下,无论与曾经“匮乏”的年代的质量相比好坏,也让人没有了当年的热情和喜悦。就像《道德经》里面说的:多则惑。
以前那么穷,但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大自然相处。早上起床不需要闹钟,要么是窗外的阳光,要么是外面的鸡鸣将我们叫醒。我们不会每天捧着个手机,遁入了一个与大自然相隔离的电子世界。夜晚,我们仰望星空,繁星点点,你可以看到宇宙的奥妙,你会开心地指着天边说,看,那个勺子就是北斗七星!快乐是如此简单。我们现在的人几乎很少有人每天都能晒到充足的阳光。就拿我自己为例,上班与下班之间,不是在车上,就是在办公室,早上起来,不过是从一个房间换到了另一个办公的“房间”,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出去吸收新鲜的空气、沐浴“新鲜”的阳光,所以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快要发霉”了,不“阳光”了,归根到底因为缺晒。我总是觉得人与大自然是分不开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是最纯粹的美好,值得我们更好地去珍惜、爱护、感受。
以前那么穷,我们一家人却一直在一起。没有现在所谓的“北漂”或者“各个地点漂”,我们因为生活压力所迫,为了碎银几两,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有了更多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周末夫妻……”我们朝夕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将更多的时间和笑脸留给了“不熟悉的外人”。但是即使见面了,我们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手机。从前一切都很慢,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人们用写信来表达情感,写信的人期待着回信人的喜悦,收信人的等待着来信的期盼。那个时候情感是那样真挚,人们更加懂得珍惜。时间的线条仿佛被拉扯地很长,人们在慢的节奏中,更能捋清内心的思绪。少了一些快节奏的拉扯,少了高强度的消耗,没有那么多压力,所以身心也更加健康。
以前的“穷”不是我们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都想过上更富裕、更好的生活的初心并没有错。只不过可能我们在这个追逐向前的过程中,仿佛丢下了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你仔细想一下,上一次你真正开心地大笑的时候,是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也许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快乐的源头一定是源于我们内心最真的地方。它是有据可查的,不信你回过头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