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系原创首发
我很喜欢这一章,在读完这章后有一种“通透”的感觉,再次感知“历史总是不经意间反复重演”着。
往往凑近了看,会只见树木不见林,这也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可放远了看,整片森林尽收眼底,虽树木不同,可形态和习性是差不多的。
如果很早就熟知历史,其实在人生中的很多节点是能很好把控的。历史让人清醒,社会发展的过程虽螺旋式像前进,很多东西以前没有现在有,貌似不一样了,可发展规律却有迹可循。
历史可以借鉴,而趋势可以推导。这不是玄学,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不多。
就拿汉朝发展轨迹来说。
1,建国初,“小政府,大市场”
汉初,天下赤贫。大家一样穷,同一起跑线,没有祖宗的积累,也没有人脉的制约,没有世俗的焦虑,能穿多大裤衩,就看自己多大屁股。
勤劳而头脑灵活的人迅速占据先机,迅速积累大量财富。他们靠头脑和机遇起家,在政府退出的空白市场占据有利位置。这样的时代,可遇不可求。
是不是像咱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下海的场面。
2,民间用头脑发家,贵族则借权势敛财
比如汉文帝时的邓通和刘邦时的刘濞。他们因为获得“权势”可谓富甲一方。
3,慢慢有了底气,也有了大国梦
富豪、黑帮、官员,这些势利强大了就会削弱朝廷的权威,酷吏登场,加强朝廷权威势在必行。
刘彻汉武帝登场。
汉武帝不光对外征战,对内也是大刀阔斧‘改革’——整顿内政。一番操作下来,“大政府,小地方”的格局形成。
在“小政府”时代,民间商业富豪如过江之鲫,他们是享受鲜花和掌声的时代佼佼者,也是后辈青年为之奋斗的目标,豪宅美姬是人生标配。但当大国博弈激烈时,撒向战场的铜钱如流水,60年积累起来的国库,很快就空空如也。这时,手握资金和产业的富豪,就成为待割的“韭菜”。
又是一通操作。富裕了朝廷,富裕了官员,只是坑了百姓。
汉朝想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匈奴就必须拿下。133年,马邑之围拉开序幕。
最经典也是最悲壮(哀)的是文中这段话,来欣赏:
这一年之后,国战大幕缓缓拉开。民心、国力、敌人,三种力量交织成一个巨大的棋盘,中间是无比幽暗的黑洞,吞噬一切可见的光阴。棋盘上没有棋手,只有棋子,有的人自以为是棋手,却终究会被现实打醒。
权势滔天如汉武帝,渺小如升斗小民,他们都在局势的棋盘上辗转腾挪,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也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汉武帝那一代人的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