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这是四海皆知的道理。然而,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强扭的瓜,甚至成为强扭的助力,根本就不在乎瓜甜不甜。如果瓜的甜度与瓜的存在价值成正比,那么,忽略瓜的甜度而强扭,就是在抹杀瓜的存在价值,那么,助力的价值怎么体现?
好吧,随便乱讲几句,是因为外出学习,听到专家讲“跨学科主题学习”,他提到“内驱成长”,很有感触,就想到“强扭的瓜”。如果把瓜换作学生,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学习状态的真实写照?心疼孩子一秒钟,我又会回到现实中,问一问:打破强扭,促进内驱,我做了哪些努力?我还能做什么?
作为班主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品格、习惯与能力。激发内驱力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开展活动。一个班级,有了好的活动,就会有活力,有活力是因为好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作为语文老师,关注学生读写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这个世界的敏感,高质量的输入与输出,形成良好的生长闭环,学生才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学生的生命因语文而绽放。
作为管理人员,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评价的设计与应用,学校环境的打造,学校文化的形成,都和学生内驱成长紧密联系。其中的核心,“以人为本”,“学为中心”。“以人为本”就要研究人,尤其是儿童成长的规律,寻找激活学生内驱力(孩子天性就有好奇,有内驱,只是被不当的教育吓得沉睡了)的方法。“学为中心”就要研究学习的底层逻辑,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人是怎么学习的?学生是怎么学会学习的?环境会对人产生何种作用?如何链接多方资源?如何与时代同频?与人工智能共舞……
问题越来越多,忽然想到了何兄的办学思想研讨会,我要参与对话,到底说些什么呢?虽然我不反对别人提炼教学思想,但是古今中外,真正能称得上“思想”的有多少?我们老老实实地把那些经典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让每一位学生真实受益,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如果一所学校真的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自主成长,我倒是不在乎取一个什么名,至于建立一个所谓的体系,也没有那么重要。
再一次回到培训现场,专家还在海阔天空地聊。再悄悄瞟了一圈现场学习的老师,一看他们的坐姿和眼神就能感受到,有学习内驱力,想要主动成长的人并不多。大家都面露疲态,特别需要放松休息。如果没有强烈的内驱力,专家讲什么都没有用。
虽然,我是带着内驱力去成长的,但是也开小差了。因为专家闲聊了一个多小时,批判了课堂批判课程,批判了老师批判孩子,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一个多小时后,他还说自己很有逻辑,没有跑题。后面的内容倒是我很喜欢的东西,从PPT里看,讲座的学术海量很高。可惜他为了让大家弄懂一个概念,又花掉了一个小时,还说自己后面很精彩的案例和做法,只能匆匆带过,因为他说只要弄清楚前面的为什么和是什么,到底怎么做不重要。似乎这个话我以前也认同。现在完全不认同。学习新东西,光是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并非真的懂得,只有放到做法里,看别人的做法,想自己的做法,再亲自动手做一做,再抽象到理论上回看学过的内容,才会从“知道”的层面逐步走向“理解”。
内驱力不一定会时时发生作用,神仙也有打盹的时候。凡事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主要是看运用在什么样的场景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