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来,我总是会想起去年的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是预定家装款。
我买了省会ZZ一套房子,在我工作地倒是没有买房子。房市动荡,叠加疫情,狠狠挤了一下房市的泡沫。
同事们很多劝我卖掉ZZ的房子,我不想卖,准备长持。因为再往后想要在省会城市买房,只怕更难。
从前年后半年开始,装修公司拼命打电话。接了不知多少次电话,终于我去年3月份开车去了ZZ。他们轮番轰炸,最后要我交8000元定金,我说只交1000元,他们不同意。还说不交8000元,不让我走。我没有见过那阵势,几个彪形大汉门口站着,我很有些害怕,也想早点脱身,就屈从了。
出来就后悔了。
回来后,孩子要上初中了。我各方询问,了解到的信息是,没有房子,无法在好点的初中读书。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抖索学区房的信息。
有天下午,我刷朋友圈,看到之前联系过的中介,发了一套学区房信息。立马打电话询问情况,约定第二天去具体谈谈。
第二天见面后,看了看房子,位置,装修过的,价格具体不清楚到底是高还是低。中介要求交定金,而且说交了不退,是违约金。也好像这话是后来我要退才说的,我记不清了。
在中介的说服下,在那心里雷鼓的时候,我刷了某呗交了2万元定金。后来回过神来,我想那地方离我工作地远,孩子上学还要专人决定,还要做饭,一点也不方便。我就不想买了。
结果就是2万定金打了水漂。愿赌服输。
只是今年这两周以来,我才明白,我一直是出于此前的思维和认知中。我是被动的,我没有自我。
假如现在的我面对那两个场景,任你说破嘴皮子,我只想交1000元定金,没有就没有了,怕什么。
我就不会平白损失将近3万元啊。但那时的我做不到。因为我那会儿还很没有自己的立场。
为啥想起这些事儿,我想起了在我们大秋朝遇到的两件事儿。
老五曾经说读了一个简书大咖的文,觉得作者说法前后矛盾,就留言指出了这一点,谁知道该大咖删除了他的评论。他在群里说起此事,建议我们不要读那个人的文章。
碰巧我读过那个人的文章,觉得还可以吧,对我来说,还是有启发的。他说不要读了,那个人不行。我就听话照做了。
后来我就老想知道老五说的是哪篇文章,因为我连看都没看,就作出不看的决定了。我丧失了我的判断。
第二件是,有一次,我们在群里讨论心理学,我大概无意间老是说到李雪武志红,群里姐妹们都说不喜欢他俩。建议我不要再看他们的书、视频等内容。
这次我没有听他们的。
于我而言,是李雪的书带着我走出了我的困境,是武志红的书和视频让我慢慢放下焦虑。因为他们,我才有了现在这般模样。
但这也不影响我和群里姐妹们的关系,他们继续不喜欢他俩,我继续喜欢。
试想一下,这是去年我去交装修定金以及买房定金的我,我还会任由中介干扰吗?我想大概率是不会的。
我的课堂上,学生有时候会集体提要求,老师,快放假了,别的老师都给我们放过视频,你一次都没有放。
放在以前,我就会有些糊涂了,不知道说什么。现在我就会清晰地告诉他们,别人放是别人的事儿,我放不放是我的事儿。任他们吵得再大声,我自岿然不动。
这几件事联系起来,也让我知道了,有了自我,不是一件不知所措的事,也没有我想象的可怕。反而让我觉得清爽,不再像以前一样,犹豫纠结,在大大小小的选择面前,如无头苍蝇一般,一会儿爬东,一会儿爬西。
《非暴力沟通》中说人生有三个阶段:1、情绪的奴隶,2、面目可憎的人,就是行为习惯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不再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作出反应。3、情绪的主人。
我不知道我处于哪个阶段,大概在2和3之间吧。那就先这样吧,随我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