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长城》,一条主线:赞长城。
一赞:在本节课的导入处,是借用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
二赞:由导入为引,整体感知课文后,思考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故而引出了“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年代久远”这条文脉。到这里,情感主线,文脉已形成。在引出文脉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关键语句,读出赞叹。
三赞,结合问题:“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品读长城的第一段,赞长城雄伟庄严,想想自己是不同的游客,会如何称赞长城。
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三赞,由别人的称赞,到作者的称赞,再到自己的称赞,确实是在一步步加深。但是我在想当他问到:“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学生真的只会达到年代久远,工程艰巨这两个点吗?一定还会提到文中第一段的长城描写上去。所以二赞和三赞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四赞:王老师对长城的赞美,写成了小诗。
五赞:由王老师的小诗,引出另一个问题:“哪些语句可以读出对长城的敬佩之情”,这次品味语言的时候就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词语“1500年”“结晶”等词。深入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之后,思考长城背后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继而再创设情境赞长城。
六赞:小练笔,自己会如何称赞长城,写一段文字。
到此为止,从别人称赞的,作者称赞,老师称赞,借助文章当中的语句品味称赞的原因,最后发自内心的赞美长城。思维在提升,情感在加深,理解感悟在加深,三维目标落实。
前面三赞,赞的是在长城的形,而后面三赞是在赞长城的魂。由表及里,这样,无论是形还是魂,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又完美的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