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格局,大家脑海中立马会联想到国际错综复杂的时局形势,国内各行各业的大政方针,然后畏难情绪油然而生,非专业人士说不清里面的道道,写进文章里,会不会牵强附会、首尾不搭。不写这些时事政治,又觉得文章站位不高、格局太小。那究竟怎样才能提升文章的格局。
格局”的高低评价在于一个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待问题,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环境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远见。
真正的格局既可以是宽广深刻的,也可以是细致周全的,
让我们来看看余光中的那首只有不到一百字的诗《乡愁》,他也因此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
在意象上,余光中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来比喻乡愁,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升华了高度。
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赋予了邮票思亲之感;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赋予了船票思情之切;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赋予了坟墓生死之念。
如果只有前三句,那么这首诗只能算下接了地气,一首构思精巧的小情调。但缺少上查“天气”,少了站位与格局。诗人第四段写自己离开祖籍福建去了宝岛台湾,赋予了海峡爱国之情。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瞬间升华。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一首小诗描绘出当时海峡两岸同胞心心相印、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的图景,也表出来余光中对两岸统一的信心,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这首诗并没有大开大合的写国内外时局,也没有详细深入的对时政做深度剖析,只是用身边最普通的事物,最容易引发大家共鸣的情感牵出了家国情怀这个大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