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一句老话,说的是师父把弟子带进这个行业,教会弟子学习的方法后,弟子能否习得师父真传,在行业内有所发展和建树,还要看自身努力的程度。现如今,在高中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能把学生领进门吗?能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能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供他们在习得时参考?
绝大多数孩子天然具备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使得语文学习的严肃性和神秘感荡然无存;各种做题的套路、方法、技巧之类的知识,到处都可以找到,教辅材料太过强大,什么都总结得既好又全,比老师在课堂上说得全乎多了。那还要语文老师干啥用?一个数学老师会做题,会解难题偏题怪题,就是一个颇受学生欢迎爱戴且声名远播的好老师;语文老师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即便是苦口婆心手把手教给学生一些还算实用的技巧,但很少有人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地使用,因为语文试题的设问方式千变万化,经常超出既定模式和套路,老师根本无法把控,所以收效甚微,这正是他的尴尬所在。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各学科各位老师都如狼似虎,各显神通,恨不能让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自己这门学科。老师们的如此操作,无可非议,因为他们要生存。但是这里还不包括语文老师,他们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宛如一个手足无措干着急的局外人。在学校里显而易见的情况是,即便是两节联排语文课,课间仅有的放风去厕所的时间里,也让多数同学拿来做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作业了。
造成这种惨烈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语文老师不够变态,或者说心不够狠,脾气不够恶,水平不够高,手段不够黑,手腕不够硬,守不住自己的阵地,在与同行竞争中毫无悬念地败下阵来。学生学不学,全看老师逼不逼。老师要是没点脾气没点手腕,那就净等着吃瓜落儿。语文老师,大学中文系出身,多少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多数人清高,不屑于去做那些自己心底里厌恶的动作。至于学生看人下菜碟,欺软怕硬,就更把语文老师逼得走投无路雪上加霜了。

这既不能怨学生,也不能全怨语文老师。在现行体制下,语文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都不一样。老师讲的不一定能考到,考试的老师不一定能讲到,更为要命的是语文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迅速变现。这是个极其现实的时代,眼前的苟且已经糊住了诗意的远方。既然无法快速变现,那就不要在这里瞎耗时间和精力了。“挣快钱”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成为演艺圈的黑标签,还成为整个社会的特征之一,与此类似,“挣快分”的观念带给中学语文教学的则是无妄的灭顶之灾。
这里不是为语文老师开脱。语文老师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回到开头说的话题,“师父领进门”,语文老师真的把学生领进门了吗?领进了个什么门呢?
不夸张地说,多数语文课已经没有语文味道了。很多学界大咖早已发现此问题,并开始呼吁语文课要回归,回归到哪里?原来的语文课是个什么样?现在课堂上早就没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没有了对文本本身的琢磨思考,没有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膜拜,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的方法技巧套路的无效训练,有的只是做不完的水平参差的题目。现如今的语文课堂上,绝不会再有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传神画面。
现在的语文课哪里还有语文课本该有的样子?语文课已成鸡肋,语文老师既没有“语”劲儿,又没有“文”气儿,已经成为最不受待见的老师——因为没有能干翻瓷器活的金刚钻,也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确切地说,语文老师自己都迷失了方向,没有摸着自己的门,或者即便自己进了门也无法把学生领进门,或者把学生领进了一个不伦不类的门。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只要稍微用点心做点功课,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获学生的信赖、拥护和尊崇——这些老师有带领学生东奔西突、攻城拔寨,把课堂所学迅速变成试卷上的分数的超能力。此无他,现在时兴这个,学生就信这个。任何人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势面前都渺小如蝼蚁、单薄如螳螂,包括前文所说的跳梁呐喊的所谓大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