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马丁 布伯 著
人活在世,总会与外界产生关联,而“我”与“你”是最简单直接的关联,感知世界,是从外在的感受基础之上再加上内在感受。通过对“你”的描述,来提升“我”去创造和发现。
“我”与“你”的关系最直接,影响也最大,在本质行为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本质活在现在,对象活在过去。直接的关系蕴含了对对面事物的影响,感受活在人心中,人活在爱中。
关系过程指的就是体验对面事物的过程,事物引起的刺激感会让人记住那种感觉,如果将自己的精神直接仅停留在躯体感受范围内,那就无法体会超出感官事物带来的感觉。
孩子在出生之前完全属于自然联合的状态,他们处于一个浑然一体的原始世界,离开母亲的身体之后才开始从混沌炙热的黑暗中走出,进入冰冷光明的造物世界,创造力开始显现,观察,聆听,触摸成为了经验组成的一部分,孩子开始学会寻求关系,将一切事物当成“你”希望与他们建立联系。
即使对方不是活生生的事物,只是映像或者是象征物,他们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充实造成生动的影响。
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对“你”的需求,正是“你”塑造了“我”,人类的双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有序的世界也是分离的世界。存在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自己。
人类与“它”世界的基本练习,可以概括为感知和使用,随着“它”世界的不断拓展,感知和使用它的能力也在进行同步提升。精神始终如一,是对藏身于隐秘之中向外发声的“你”的回答。精神在“你”“我”之间,语言是精神的发生的工具,但却不能体现全部。
人类的公共世界离不开“它”世界,精神在场的情况下,劳动能够具有意义和快乐,精神无法独立在生活中产生影响,必须经由世界展现出来。因果关系主宰了“它”的世界,每个可以被感官感知的物理过程或者是心理过程都能够成为“它”世界拓展的部分。
由于双重态度,世界在人们的眼中也是双重的,要将自己处于完整状态之中,才能在世界上有所作为,人与世界上每一物体和本质的真实关系都是唯一的,只需要动身出发,大胆走出去,就能看到唯一的“你”在对面守候。
人因关系与每一个“你”相连,又因“你”终将变成“它”,走自己的路,努力在每一场生活中活出“永恒”。
世界上每一层真实关系都给予个体性,这是它的幸福之源,也是局限所在,因为世上不存在完全认知和被完全认知,我有限的认识被融入到了无限的被认知中去。
与自然共处我们可以获得物理世界,与人类共处我们可以获得心理世界,与精神本质共处我们可以获得思维世界。如何生存,由何生存,为何生存只能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因为意义可以被感受却不可以被感知。
意义无法自己传播,无法变成公式和真理,它是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生活去证明其所感受到的意义。
启示就是启示,存在就是存在,仅此而已。
这本书在用哲学的语言诉说宗教的道理,读起来有一些绕,所谓的“你”“我”“他”“它”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只有通过“你”才能够显现出其意义,在关系中每个人不断发生着变化,人是双重的,世界同样也是双重的,交互的过程就是互相改变的过程,如何将自己呈现在对方面前,其实是受到了对方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