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花园书法
徽州歙砚——石头也能卖钱

徽州歙砚——石头也能卖钱

作者: 笙歌散后人易倦 | 来源:发表于2020-07-26 16:07 被阅读0次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是古老的安徽歙县流传俗语,徽州人岁数不大就开始自立,或学门手艺,或行商坐商做门生意。其中一种叫砚雕的手艺便是其中一种。

歙县县城20多公里的双河口村村头两小时车程便能找到一个唤作“大谷运”的龙潭砚坑。

歙砚可以算是黄山特产的一部分,黄山附近的一些县城作坊、店铺很多卖歙砚,好不热闹。

歙砚小的只有巴掌大小,大的则超过一尺,多为灰黑色,每块石料根据不同纹理被砚雕师傅刻上了不同图案。

歙州产砚历史在当地地方志就有不少记录。

从唐代末年始,歙砚就成为上献帝王的贡品,石质坚润发墨,有“孩儿面,美人肤”之说。

然而与广东肇庆端砚的长盛不衰不同,歙砚生产曾长期中断。

元明两代约500年内,没有开掘歙砚石;清代只有开采歙砚的零星记载,民国初年,歙砚生产濒临绝境。

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一心想恢复歙砚生产时,寻找砚坑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历史上记载砚的文献甚多,但多属直觉性记述,归于文玩杂项,并没有关于砚坑的科学记载。

歙砚石岩层大概形成于8亿年前的,对于没有地质学知识的砚雕师傅来说,习惯把石头的一角敲碎,用水浇一下。

“砚石见水是青色的,纹路细腻而漂亮。”他们的认识很实在,好的砚石能“呵气成雨”。

上等的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敲击起来有金石之声。康熙皇帝也曾说过,即使“多年宿墨”,也能“一澈而莹”

古代技术水平落后,开采砚石非常危险,砚坑人都隐藏在深涧中,洞内十分狭小,用猪油灯盏照明,曲折潮湿。

石塌人亡的悲剧经常发生,所以有“采石而出者,下身沾黄泥,上身受烟煤,无不斑驳如鬼”这种说法。

龙潭砚坑在双河口村村民的家的山头上,早年间农民包产到户时,山上的山民们就各自分山头。

山民们当时并不清楚歙砚带来的利益,山民收了200块钱,就与前来承包开矿的厂长签了10年合同,厂子开足马力生产,“人家赚了何止百万”。言语中有对当年贱卖地皮的懊悔。

龙潭砚坑如今成了山民们自己的营生,开采了20年的坑口有30多米深,山坡上堆满了以前剩下的碎料。

随手拿起一块砚石,看着石上的金晕和纹理,用软石子勾勒几笔,就成了一只站立的鹦鹉,“身价马上不一样”。

山民们并不懂雕刻,每天到坑口上拣些碎石料加工成简单的坯子,一二十元一块卖给买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只是稍加以修饰,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不得不赞叹造物主的绝妙手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徽州歙砚——石头也能卖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yw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