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方法吗?读书难道不是凭兴趣和需要吗?读书当然需要方法,从应试教育的读书,到自我提高或者是工作需要的阅读都是有方法的,只是以前我们用了自己的方法而不自知,或者我们已经运用了方法儿没有讲这种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前两天,我们跟着《如果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学习了阅读的四个层次,现在,我们将看到作者用了整整一篇共12章的篇幅,教会我们如何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要想读好一本书,首先要对书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作者给出了一个区分科学类书籍和哲学类书籍的最简单的判断方法。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当然,这个方法只适用于社科类书籍。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例举的大量书籍,大多也是社科类和历史类书籍。
给自己要阅读的书籍进行了简单分类之后,就可以对书进行透视,抓去书籍的骨架,然后阅读以后从一本书的血肉里提炼出与作者共同的词义,判断出作者的主旨,对这本书进行公平的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赞同还是反对?可以只是部分赞同或者反对。
最后,我们可以进行一点辅助的阅读。
这一篇的结尾,作者总结了一下,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读者需要做的事情:
1依照书籍的种类与主题分类。
2用最剪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猎出全书的重要部分,也就是纲要。(这里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逻辑。)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好吧,今天我又把读书笔记写成了拆书稿,不过,这也是艾德勒教我们的“透视一本书”,只是我透视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而已。
这个总结,对于着书评大有益处。一篇书评出不出彩,并不在于引用了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你知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你有没有理出这本书的顺序和关系,也就是有没有把这本书变薄?你理不理解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也就是作者想问或者想解决的问题。
我试着用几句话来把《从白大褂到病号服》变薄:穿白大褂时我们忽略了病人了感受,穿病号服时我们忘记去理解医生。作者拉娜•奥迪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缩小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之间的认知和感受的差距”,然后,她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创建了一整套培训体系,用以培训医生和患者,来架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桥梁。
此刻的我太有理由以这本书为例了。
(读书笔记D59,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篇“阅读的第三和层次:分析阅读”。)
我是@青衣的书影世界 说书影,聊情感,与你洞见人生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