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子小时候最喜欢捉鱼,每每领儿子去山里游玩,捉鱼是主打娱乐项目。父子俩先选好一处荫凉的、水源充盈的深潭作为捞鱼的主阵地,这里是众多鱼蟹的寄居之所。深潭中的鱼儿都不大,周身浅褐色,其貌不扬,但灵敏机警。它们成群结队在水中畅游,有的浮于水面淘气的探头吹个泡泡,遂又潜入水底;有的三五成群在沙石间追逐嬉戏……这野外的小鱼对外界的异响特别敏锐。许是它们已适应了大山幽静的生活环境,岸边稍有响动,它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四散逃窜,隐匿藏身。面对儿子十二分专注地捉鱼热情,那些精灵般的小鱼也难逃鱼网,最终被儿子捉入小水桶中生活。
来到城市中生活的深山中的小鱼们,面对陌生,狭小,嘈杂的生活环境,它们总是焦虑不安,警惕性极高地快速地在水桶中游来游去,只要有说话声,关门声,电视声……它们就如惊弓之鸟,因为这里已没有供它们藏身的沙石,所以它们只好拼命地在水中游动以防被"捕"。儿子每每想亲近小鱼时,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近水桶,在桶边蹲下静静地观看,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担心惊扰到小鱼们。我想,只有夜深人静的夜晚可能才能让这些小鱼放松些许警惕吧。面对儿子给水桶中投放的鱼食,小鱼们也都不闻不问,好似拒食,难道鱼食不如它们野外的食物美味吗?这可让儿子难过担心了好些天。最终还是说服儿子放这些鱼儿回归大自然中。
彼时,儿子老早就在街边的一卖鱼的妇人处央求我买回三条红鲤鱼和两条黑鲤鱼,它们正在桌上的小鱼缸中悠闲地漫游。与那些山中野生小鱼相比,它们面容姣好,身型优美,让人赏心悦目,在水中总是一副气定神闲,养尊处优的状态。
相比之下,内心有些心疼那些山中小鱼了。大山深处的小鱼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已身处危机四伏,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了,它们无所依靠,深知适者才能生存。因此,它们必须练就各种生存技能,小鱼们敏捷,警惕的生存本领想必就是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危险环境中练就的,即便它们已被捕捉于安全的水域中,但根植于内心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未消除,反而更强。
其实,更为那些漂亮的小鲤鱼们感到悲哀。它们被囚于漂亮舒适的器皿或水域之中,被人围观,喂食,赞美,享受优渥的待遇,已逐渐丧失了鱼儿的生存技能,却不自知。除此之外,那些被囚于牢笼之中的鸟雀,老虎,猎豹……它们本应遨翔,驰骋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但牢笼束缚了它们,它们也在年复一年中失去灵性,野性……如果未来的某一天,这些舒适的环境消失时,或打开牢笼还它们自由之身时,不知它们该何去何从?
不止动物,人亦如此。回想刚工作那几年,每个人都是豪情万丈,激情四射,对未来充满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平凡琐碎的工作,豪情似在减弱,激情似在消失,有人甚至得过且过,年复一年中人犹如那笼中困兽,已无当年那股冲劲,虚荣地享受着名不副实的赞誉。其实是自己不思进取,原地画牢罢了。
记得听别人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就获得了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他从领奖台上走下时,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你是如何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的?"冠军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以前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跑出这样好的成绩,只是因为一年前的一个早晨,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冠军望着记者们探询的目光,慢慢地讲了起来:“我们的训练基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要出去跑步。一天,我在训练途中,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了狼的嚎叫声,而且越来越近。我想我一定是被狼盯上了,我开始拼命地跑。那一天我的成绩好极了。后来教练让我总结原因,我说,因为身后有狼在追我,我不得不跑得尽可能快。教练意味深长地说:"原来不是你不行,而是你的身后缺少一只狼。"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清晨根本就没有狼,我听见的‘狼’叫声,是教练装出来的。从那以后,每次训练,我都想象身后有一只狼在追我,我的纪录就是这样创造的。”
所以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限潜能,只是很多没被激发出来而已。更多的时候正是人们自画牢笼,自我囚禁,为自我的惰性找寻借口,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冲破内心的牢笼,不被囚身,更不会被囚心,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清醒的姿态,知晓前行的方向,无惧未知,在广阔的天地中活出自我的风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