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作者: 海纳有容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17:03 被阅读198次
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雨,不住的雨,淅淅沥沥的从天上掉落,连成线,缀成串,编织为一幅巨大的帷幕,遮蔽得天地间一派烟雨濛濛,看不到辽阔的远景,只可见狭隘的周遭,又似乎是一张巨大的网,把人困在其中,断绝了对于远方的念想。一场秋雨一场寒,在这凄凉的冷雨中,秋,愈来愈深了。

      在这凄风苦雨中躲进小屋,拉下窗帘,打开台灯,展开书卷,把自己与外面的秋风秋雨隔离开来,沉入到书的世界,沉入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和颠沛流离的流亡路途中。

      最近都在听从喜马拉雅电台下载的《南渡北归》,这书我曾经买过两部,一是2011年版的节本,当时就只翻了一下,也颇感触动和悲凉,后知其删减篇幅过多,又买了一套时报出版社的全本,虽是繁体竖排,看起来倒不费劲。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文革的磨砺,少时看的大多是四处搜寻而来的“禁书”,大多为繁体竖排,于是练就了识繁的功力,可见,困厄的生活也会从另一个角度砥砺人生,一经回忆,在苦涩中竟回味出丝丝的甘甜。

      全勇播讲的《南渡北归》我认为是最好的一部此书的有声读物,全部下载243集,每集二十分钟左右,大多在上下班途中用耳机听,一路走着不觉路长,也不闻市声,他那带着磁性的男中音会使你无视眼前的一切,把你引入那充满民族苦难、失望、挣扎、奋争、希望的年代。每每听到动情之处,眼中有泪光在闪烁,有泪滴在滑落,于是使劲地眨眨眼睛,让泪水盈在眶里,或是轻轻的拭去眼角溢出的泪,甚或按下停止键让心绪得以平息。

      在书中描绘的烽火四起,难民蜂蛹,饿殍遍野,一刹那的松手即成生离死别,此生再不相见时如是;

      在北京故宫文物开始悲壮的南迁之途,历经劫难,反复周折,最终散存于山洞古寺各处时如是;

      在大学南迁学生旅行团,荜路蓝缕,沐风栉雨进入湘西、贵州地界,各地官绅倾力接待,呼吁勿涨物价,土匪并不惯常剪径而放行时如是;

      在西南联大教授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闻一多为家人生计典當皮袍,并于市肆中摆摊篆刻糊口时如是;

      在李庄的士绅罗南陔等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接纳无着无落的同济大学和史语所时如是;

        在李季,林徽因两家皆因缺医少药,或老年丧子,或卧床不起时亦如是……

        如此情景,不一而足。从陈寅恪在联大的感时诗中可见其情其景:

        景物依然似旧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头鬓影还明灭 楼外笙歌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 日暮人间几万程

        也正是每到此时你才会深悟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其中蕴含的拳情深意。

        八年抗战,多少悲壮的故事,八年南渡,多少惨痛的血泪,书之名“南渡北归”典出刘知几《史通》的”衣冠南渡“,中国历史上共有四次南渡:晋人南渡,不复得归,宋人南渡,一去不返,明人南渡,北望迢迢,皆因在南渡之后国破家亡,之后再无北归之日,唯有抗日战争的这次南渡,历经八年的浴血奋战和壮烈牺牲,最终收复失地,大师们坚卓刚毅,悬梁刺股,诲人不倦,历尽艰辛后得以北归,此为中华民族一次伟大的南渡和北归。

        然而,北归未几,内战硝烟又起,生灵又遭涂炭,国家再陷分裂,一代大师在历经磨难,颠沛流离,回归阔别八年的故土家园之后不久,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岐见,又不得不再忍痛离别,多人于此一别,只能隔海相望,原以为的一时分离竟成终生永诀,这段既悲壮又凄惶的历史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历史,更是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每读到此,再看看他们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并由此而导致的最后际遇结局,心中不免唏嘘感慨。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有两个长征,一是从江西到陕北,号称25000里,最终逐鹿中原,问鼎天下,风雨苍黄70年,历经坎坷得真经,发展成是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一是从北京上海到昆明四川,步行3600里,暂时保持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西南联大的精神最终却香火不继,光芒黯然,一代大师也悄然退场,大师远去自兹,世间再无大师。

        读过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会想,假如没有内战呢?假如联合政府的构想实现了呢?假如国民党不恃强凌弱,真正走上宪政的道路呢?假如共产党与国民党真的南北分治或轮流执政呢?大师们会分离吗?大师们会远去吗?如果真如此,那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外的一番景象。起码中国会少走不少弯路,中国的统一不会是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冲绳归属,南海和钓鱼岛的问题,都不会如今日这般的复杂,如此这般,可以肯定的是,在亚洲首先崛起的不应是日本,而是中国。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发展到今天,自有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诸种因素制约和引导,不纯粹以人的意志为导引。大的方向是历史的必然进程,如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断言:“纵然我们会质疑多久之后,全人类才会抵达那个终点,但我们不应怀疑某种社会形态就停留在历史的终结处”,小的也不排除偶然的因素,如福柯批判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力图证明非理性在真实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话扯远了,咱不具备历史研究的基础与素质,只是在阅后推荐一本书和有声读物而已。但自买的两部《南渡北归》几年来居然只看了第一部《南渡》之大半,直到在喜马拉雅上看到此书,下载后有空即听,如今三卷已听完。昨日淫雨霏霏,闭门不出,再翻出以前购买的台版重阅,感到全勇播讲的2015增订版虽比2011版有了内容上的增加,但相比时代版仍然是“洁本”,尤其是在第三部“离别”中增订不是很多,但相较以前版本已经不错了,这也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掀开厚重帷幕的一面,施舍给读者的一份礼物吧。

        读和听由于接收渠道不同,环境也不一样,感受自然也是不同。读要主动一些,听是被动居多,读会让人印象深刻,浮想联翩;而听则是声情并茂,闻之动容,有闲的推荐读,无暇者推荐听,若能听读并举,亦可视为学而时习,收获当更为丰厚矣。

      当然,《南渡北归》是一部小说,不是史记,其细节之处多为虚拟,不得当真,其视角、取舍自有局限,然其绘声绘色,如临其境也是它的引人之处,而其作为大历史之下的小侧面,虽然难以全面,但其不失为一部让人回顾、思索、探寻的纪实文学佳作。

      再过十七天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八十二周年纪念日。此次南渡,最大的成果是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西南联合大学”,那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诞生的一所众星璀璨的大学,自此以后,再无继承,更无超越。

        现录冯友兰所撰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碑文对那段历史和那所大学有精当的描述,其文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读毕,总在想这样一个问题:都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中国几千年以来动荡不安,外敌入侵,改朝换代不少,尤其上世纪初至今,兄弟阋墙,内忧外患,一百多年了,艰难困苦着实不少,而抚今追昔,展图未来,如此不断之艰难困苦,果能玉吾于成乎?

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相关文章

  • 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雨,不住的雨,淅淅沥沥的从天上掉落,连成线,缀成串,编织为一幅巨大的帷幕,遮蔽得天地间一派烟雨濛濛,看不到辽...

  • 笑不笑由你: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一,题解 “艰”者,疫情时艰也; “难”者,“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赶鸭子上架”也; “困”者,“头门不出二门不迈”...

  • 天涯有明月

    身在尘界莫嘘寒 不以真情易冷暖 艰难困苦玉于成 夜行还有月在天

  • 艰难困苦玉不成

    没有人会关心你的难过,朋友只会关心寒暄几句。你遇到的所有苦难都得自己承受,你找不到工作,你失恋;你身上没有半毛钱,...

  • 既已患思,何不赋辞?

    思极成疾 吾之为思,或积患成疾,或积痨成殇。 吾之为念,或寄于明月,或掩于红墙。 ...

  • 家信

    日初晨出,吾于室内,家书一封于吾弟弱冠。 忆其日下,幼儿初成,随吾后于市。今而弱冠,壮矣。长于吾后,曰...

  • 管子.海王

    【原文】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吾欲藉于树木?”管子对曰:“此伐...

  • 吾势已至 | 破

    吾所成之势,万乘之势; 吾似,兵临城下,铁骑压境,强弩张弓,利剑出鞘; 吾所成之势,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破敌于须臾...

  •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一日,日环食》

    金乌玉免今相逢, 遥闻可现金环成。 惟惜吾在冀北地, 今朝却比昨日晴。

  • 吾成吾之厌者

    吾成吾之厌者 立时遗世,固本为纲。所谓本者,于己,本分也;于人,本真也;于国,本利也。世之蛀虫,蠹乱于本。众人厌之...

网友评论

  • fcc3a26e74d8:在寒风秋雨淅沥不断的深秋天,读作者叙述护送文物的前辈们,在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征步行漫长3600里路。经历艰难,反复坎坷南行北归。颠沛流离路程的悲壮创举是多么伟大的爱国宝,爱国高尚精神!
    可时不待贤的历史时期,功臣大师们确遭遇到了不同归途境遇与不公,我为之而倍感悲凉,愤慨、惊讶、震撼!
    可这种历史时代的爱国精神没有得到广泛宣传赞扬,以至于我们这些后辈都不得而知这段旷世历史。只是在偶尔小报上看到过丁点的记述。
    可不明白的是:啥明星,猫狗种类。娘气小鲜肉,高富帅,美媚等屁大点新闻确置顶头条,普及在各大媒体上宣传。全国被包围被娱乐在他们婚,生,离合,衣食住行等狂轰报道中。全国皆知,家喻户晓!
    长此发展,男士刚阳气魄在哪?中国精神走向何方?强国复兴的中国梦在何日?难道靠娘泡,靠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去实现?
    是扭转改变畸形国之状况时候了,否则不堪设想。
  • fcc3a26e74d8:看作者南渡北归文笔高深的简介,对故宫文物悲壮行程进一步加深,了解了久远历史一二。知道这段历史片段,但没看过书,不了解详细史情。加之文化低薄,评论不了。
    只能赞赏。如能有幸拜读此书籍那是最佳希望。
    西南天涯.
    fcc3a26e74d8:@海纳有容 文革被辍学的初中老三届学生,初中毕业被丢进工厂和流水作业机器共舞。成年累月半机械化训练,脑子退化愚钝,读书少知识面窄,文化程度有限腹无点墨,脑袋反映思维普通,下笔笨拙,脑到笔未到。难分析深入叙述到位,确是文到用时方恨少!望作者巨文兴叹!
    海纳有容:@fcc3a26e74d8 写得真好

本文标题:艰难困苦,玉吾于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nz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