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春江
没想到第一次提笔致敬竟是默哀
当我发现人类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第一套语言是用阿达的名字来命名的时候, 当我知道阿达是拜伦的女儿,但后当时很少人知道她的时候,我感慨“天才常不被时人所识”。
为此,我开始了一轮探究,把这些对人类认知的生成与进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往往是后世才知道其影响的人,归纳为“认知奠基者”。 为了搞清楚其间的机制,我搜索了人类历史上大约300名有认知奠基者可能性的人物名单,并开始了如何对认知奠基者进行识别的探究。 在我名单里继阿达之后的第二位,就是简·古道尔。
简·古道尔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的所知不足以对她进行全面评价。 但是在今天早上,突然被友人提醒,知道她刚刚离世的时候,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我迫切地想写点什么来表达对她的致敬和纪念。没想到第一次提笔致敬竟是默哀。好在,对她作为一个认知奠基者的叙述,我在《认知识别战略——认知奠基者的时代辨识机制》书里已经写了不少。 我也只配从她作为一个认知奠基者的特征——这个我有所思考的话题上来谈论她。
所以,我选取书中的一些内容,写到这篇纪念她的文章里。
一、她改变了“人是什么”的定义:从特权到连续谱
在她抵达冈比之前,科学共同体仍将“制造并使用工具”“复杂社会性与情感”视为划定人类与动物边界的关键特征。简·古道尔以持续六十余年的田野工作,提供了足以重写教科书的证据链:黑猩猩会折枝捕蚁、会协作狩猎、会建立同盟、会丧亲悲悼。人类并非“独占”这些能力,而是处在生命连续谱的某一端点。这是一次范式层面的位移——人类自我认识的参照系被整体挪动。按企业语言,这相当于从“类目独占”走向“谱系竞争”,从“孤立定义”走向“生态位坐标”。
二、她完成了方法论的结构性升级:从冷抽象到情境理解
她坚持给个体命名、描摹性格、记录情感,被质疑“不够科学”。而事实证明:将“个体—关系—情境”纳入研究,是理解复杂社会性行为的必要维度。这不是情感化,而是变量完备化。她让灵长类研究从“群体统计”升级为“社会网络+生命周期”分析框架,沉淀出可复用的研究工法:长期跟踪、家庭谱系、事件叙事、行为编码、跨代比较。以管理术语讲,她把“样本点检”升级为“纵向面板+因果叙事”的方法平台。
三、她把科学发现转译为公共机制:知识-行动的闭环
古道尔不把知识停在论文上,而是将其制度化与社会化:创设JGI及“Roots & Shoots”,用项目化、场景化和代际化的方式,把“对生命的理解”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行动”。这是“发现—传播—组织—动员”的闭环设计,属于典型的认知资产产品化与社会影响运营化。在当下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议题中,这种转译能力决定了知识能否真正改变世界。
四、为何她在我的“五维雷达”上均衡高分
五维:知识突现性 / 工具化延展性 / 表达能见度 / 时代共鸣度 / 当世可识别性
1. 知识突现性:+4.5 ~ +5
她不是在既有问题上“优化”,而是在“人—动物边界”的根定义处提出结构性新证据,触发学科范式迁移。这类突现属于“源头位移”,而非“边际改良”。因此得分接近满格。
2. 工具化延展性:+4
她的方法与洞见可被跨域复用:灵长类学、动物福利、生态伦理、环境教育、公共传播,乃至企业的“长期主义—证据主义—人本治理”实践,都能引用她的框架进行二次设计。她提供的是可迁移的方法学资产,而不只是领域内的孤立发现。
3. 表达能见度:+4
与克劳德·香农等“沉潜型奠基者”不同,古道尔并不局限于学术圈。她通过著作、纪录片、演讲,以及后来遍布全球的公益项目,把复杂的科学观察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叙事。她善于把冷静的田野数据变成温暖的故事,让非学术人群也能理解黑猩猩的情感与社会性。换句话说,她不仅是科学发现者,更是认知的传播设计师。这使她的贡献能迅速进入教育、媒体、政策的语境,避免了许多奠基者“被后知后觉”的命运。
4. 时代共鸣度:+5
她所关注的动物保护与生态议题,在20世纪60年代或许还只是边缘话题,但进入21世纪,它们与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代际责任等全球性议题高度重合。她的声音和行动几乎天然嵌入了人类未来最核心的战略场景。她不只是“研究黑猩猩的人”,而是“为人类文明存续发声的人”。她与时代的共鸣不是事后附会,而是历史自证。
5. 当世可识别性:+5
许多认知奠基者在身后才被承认,而古道尔属于少数在生前就被广泛尊敬、制度化成果并被代际接受的人。她的研究与实践被即时吸纳,JGI、Roots & Shoots等项目都在她健在时已形成全球网络。这种“在世即被确证”的特征,让她在我的五维雷达图上达成了罕见的均衡满格。
五、她的奠基性贡献:对人类认知进阶的再塑
1. 重写“人”的定义
古道尔让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是谁”。当黑猩猩被证实会制造工具、会悲悼同伴、会建立复杂关系,人类不再能以“工具与情感”为独占标识。她推动人类从“特权论”走向“连续谱”理解,在人类认知史上划下一道深痕。
2. 方法的升级即认知的升级
她的坚持不仅在结果,更在方法:个体命名、长期跟踪、厚证据积累。她证明了科学并非只能依靠大样本统计,也可以通过耐心、细致与共情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对人类认知而言,这是一次“方法即认知”的进阶。
3. 知识与社会的桥梁
她把科学转化为社会运动,这不是附加,而是她贡献的核心部分。她展示了认知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公共领域,并通过教育和代际项目,确保知识不只存在于纸面,而成为社会实践的动力。
4. 伦理的介入与认知的升维
她让科学研究拥有了伦理维度:不再把研究对象当作“物”,而是承认其生命、情感和社会性。这为后来的动物福利、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话语打开了路径。她让科学与伦理联袂,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维。
六、均衡的雷达意味着怎样的奠基者?
大多数奠基者往往有明显的短板:有人知识突现极高但表达能见度不足,有人工具化延展性强但当世识别度有限。古道尔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在五个维度上几乎都达到了满格水准。
这意味着她的贡献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维度的全方位建构;
这意味着她不是“只留下思想的人”,而是“把思想转化为制度与实践的人”;
这也意味着她的影响不会因为学界的偏见或公众的冷漠而被长期遮蔽,而是在她的生命之内就已完成了从发现到共识的全链条。
七、作为“认知奠基者”的地位总结
如果说阿达·洛芙莱斯在计算机科学的黎明时期,为人类写下了“抽象逻辑可以成为机器语言”的第一行,那么简·古道尔就是在自然与生命的现场,告诉人类“你并不孤单,你只是生命谱系中的一员”。
在我的“认知奠基者雷达模型”中,她是一位罕见的均衡型人物:
知识突现性→ 打破“人类特有论”,迫使人类认知边界后移;
工具化延展性→ 将田野方法转化为跨学科、跨政策、跨教育的资产;
表达能见度→ 从科学叙述到公众故事,从论文到纪录片,形成传播的全链路;
时代共鸣度→ 她的议题与全球性危机高度对位,构成文明存续的前线;
当世可识别性→ 她在世时已被广泛承认,制度化成果跨越代际延展。
这一组几乎满格的指标,不仅说明她的个人贡献,更说明她所奠基的认知已经嵌入了人类文明的底层结构。她不需要后人再去“平反”,因为她本身已经是被同时代所见证的奠基者。
八、她离世后的冲击: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回响
她的离世让人心生巨大的失落感。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逝去,而是因为一个文明认知的支点折叠了。在一个愈加功利和焦虑的时代,她所代表的长期主义、耐心观察、与生命共情的姿态,似乎显得格外珍贵和稀缺。
她提醒我们:认知不只是计算与预测,还包括对生命的敬畏;知识不只是加法与迭代,还包括边界的扩展与重新定义。她的工作,既是关于黑猩猩的研究,也是关于人类自我的镜像。
九、战略隐喻:时间的尺度与文明的自觉
在《认知识别战略》中,我强调过一个观点:真正的认知奠基者,不只是提供新的答案,而是还提供了新的时间尺度与新的观察方式。
简·古道尔正是这样的代表。她用半个多世纪的田野工作告诉人类:
知识的厚度来自时间的沉淀,而不是一时的巧思;
文明的自觉来自与自然的共处,而不是不断的征服;
未来的希望在于代际的播种,而不是即时的索取。
如果用企业战略的语言来概括,她让人类学会了“长期投资认知”,让文明在短视与焦虑之间,仍然可以找到一条稳固的未来路径。
十、当人们再次望向自然,我们该记得她
在我心目中,简·古道尔不仅是灵长类学家,也不仅是环保主义者。她是那个在人类自我观念最坚硬的地方,敲出裂缝的人;她是那个用几十年的耐心,为未来提供证据的人;她是那个把科学转译成公共语言的人。
因此,我愿在她离世之际,以一个杰出而又幸运的“认知奠基者”的概念,来纪念她。
她让我们明白:认知不是征服,而是共处;不是占有,而是理解;不是短暂的光辉,而是长久的陪伴。
当人类再次望向自然,我们会记得她——简·古道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