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世说新语》(0137):明镜清流

读《世说新语》(0137):明镜清流

作者: 晨曦曜海 | 来源:发表于2025-11-05 17:12 被阅读0次

原文:孝武将讲 《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译文:孝武帝将要讲说 《孝经》,谢安、谢石兄弟和有关的人们预先在家里讲论研习。车胤想向谢氏兄弟请教,又怕问多了不好,觉得为难。他对袁乔说:“不问吧,就怕高明的见解会有所遗漏;问多了,又怕烦劳二谢太多。”袁乔说:“你一定不要有这种顾虑,尽管问。”车胤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嫌麻烦的呢?”袁乔说:“你什么时候看见过明亮的镜子因被人多照而疲劳,清澈的流水因和风吹拂而厌烦的呢?”

拓展理解:孝武即晋孝武帝。《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为孔子与曾子问答,阐明孝道、孝治之义。刘注引 《续晋阳秋》,记载宁康三年(375)九月九日,帝讲 《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吏部尚书陆纳、兼侍中卞耽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袁宏兼执经,中书郎车胤、丹阳尹王混摘句(指摘其疑以问)。按:晋代司马氏政权标榜名教,说要“以孝治天下”,儿童启蒙,首先读 《孝经》,所以十几岁的小皇帝讲《孝经》。

谢公兄弟:谢安和弟弟谢石。私庭:私宅之庭。讲习:讲说研习。这里是指在孝武帝召集讲经之前,侍讲大臣先在家中预习。车武子:车胤(yìn荫,?—401)字武子,东晋南平(今湖北公安西南)人。少年家贫而勤学,无灯油,夏夜用绢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以博学著名。初为桓温从事,累官中书侍郎、侍中。晋安帝隆安中迁吏部尚书,因疏奏司马元显过失,被迫自杀。难苦问谢:难于再三向谢氏兄弟请教。袁羊:袁乔,字彦升,小字羊,晋陈郡(治今河南淮阳)人。历官尚书郎,江夏相。从桓温平蜀有功,封湘西伯。德音:善言。尊称别人的言辞,这里指对 《孝经》义理的阐述。重劳:增多烦劳。嫌:疑虑。尔:如此。“何尝见”两句:比喻谢氏兄弟不会以别人多请教为麻烦。

史上有评:晋以“孝”治天下,所以《孝经》自晋以来,注家蜂起,而皇帝也亲自讲倡。既为朝廷所尚,皇帝也要讲《孝经》,事关重大,于是谢安兄弟,这些朝廷大臣便在家里预先讲习。《孝经》关乎“至德要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文辞虽不多,然其间大义多可讲论生发,因而以好学博雅,“辩识义理”著名的车胤,自然会有心得、疑问;况且依孝标注引《续晋阳秋》的说法,车胤负责“摘句”提问,这就需要在预先讲习的过程中,与诸侍讲的朝臣讨论出一致的意见,不至在皇帝面前争议而闹得尴尬,所以预先必然要反复问难。而面对身为权要重臣的谢安兄弟,车胤确实有些为难,既想发挥心得,问难疑窦,又怕掌握不住分寸得罪了他们。袁羊的回话可谓生动,比喻精妙,说理透辟,就言语角度说是精彩的,可对于车胤说来,这又是一句大而化之的话,难解其忧。

依余嘉锡先生的说法,袁羊并未参与宁康三年孝武帝的这次讲经,则《世说》采撷时闻,或与事实有出入,本则关注的只是言语的精妙而已。

感悟:谢安、谢石兄弟和有关的人们预先在家里讲论研习《孝经》,车胤想向谢氏兄弟请教,又怕问多了不好,觉得为难。不问吧,就怕高明的见解会有所遗漏;问多了,又怕烦劳二谢太多。袁乔为了打消车胤的顾虑,鼓励他说:“你什么时候看见过明亮的镜子因被人多照而疲劳,清澈的流水因和风吹拂而厌烦的呢?”

我认为:袁乔鼓励车胤请求二谢解答疑难问题的比喻虽然精妙,但是并不切合实际,也消除不了车胤心中的忧虑。作为老师或讲演者,想要教授给学生或听众一杯水,他就得准备十杯水,所付出的辛劳是很大的,哪能比喻成像镜子那样不知道疲劳呢?

当然,学生要有“学而不厌”、老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老师教学水平有差异的原因,所以必然存在需要解疑答惑的问题,这是正常的。老师讲课后,要给大家讨论消化的时间,征求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学生要有不懂不能装懂、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师生之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以我拙见,车胤有疑难问题不敢向讲学的人提出来,说明老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存在问题,都需要改进和提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世说新语》(0137):明镜清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yff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