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7期“承”专题活动。
朋友对我说,她羡慕那些情绪极度稳定的人,她问我,如何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我说,人有七情六欲,如果要情绪极度稳定,那恐怕只能进庙子里去清修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每一种情绪,无论是愉悦、满足、兴奋等积极情绪,还是恐惧、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都是有意义的。
心理学上,我们将识别和区分情绪的能力称之为“情绪颗粒度”。情绪颗粒度高的人,能够清晰地觉察出自己当下的感受是“焦虑”还是“恐惧”,是“生气”还是“忧伤”;而情绪颗粒度低的人,往往只能用“心情好”或“心情不好”来模糊地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觉察情绪,就很难和情绪成为朋友,那么情绪将失去起原本具有的意义,我们将错失情绪的潜能,难以将其转化为生命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而不安,还有的时候,我们指控自己情绪不稳定,仿佛情绪是我们的敌人。但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精准地识别情绪并探究情绪背后的意义,情绪本身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比如,当你感到“焦虑”时,如果你告诉自己,这是因为你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因为你对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没有把握,那么,你将意识到,人在这种情形下感到焦虑,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如果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你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那么,这样一来,你不仅会慢慢缓解焦虑,而且适度的焦虑还可以成为了你的动力。
相反,如果你不能觉察或者接纳自己的焦虑,只是一味地强迫自己停止焦虑,那你可能会更加焦虑。
又比如,当你在考场上感到“紧张”时,如果你告诉自己,这是因为你很重视这场考试,希望考出好成绩,这让你感受到压力。那么,你会意识到,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到紧张。
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你更加集中精力,聚焦当前的考试,适度的紧张可能会让你反应更快,思维更灵活。
相反,如果你不能接纳自己的紧张,越紧张越着急,越着急越紧张,可能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导致考试发挥失常。
所以,当我感到情绪波动时,我会按下暂停键,静静地问自己:我现在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这种情绪背后是因为我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和期待呢?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自问和思考来练习提高情绪颗粒度。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颗粒度高的人,拥有与情绪平静对话的力量,善于找到情绪的根源,然后行动起来,勇敢面对生活。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我正在为下周的研讨会汇报而焦虑,这是我进入导师的科研组之后第一次在研讨会上做汇报。我是转专业的,我是大龄的,我是在职研究生——我的这些劣势让我担心自己的表现会糟糕透顶,招人嘲笑。
是的,我觉察到了自己焦虑的情绪,我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表现没有把握,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出色的演说者,赢得参会者的肯定和导师的认可。那么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离自己的目标近一点呢?
于是,我制定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我会去查找更翔实的文献资料来支撑我的论断;也会去阅读更前沿的科研资讯,以期为我的汇报增添一些新颖的观点;我会参考大咖们精彩的汇报文件展示方式,让我的报告更有吸引力;也会向有经验的学长请教......
当我行动起来的时候,我的焦虑可能会慢慢缓释在充实的忙碌中。与此同时,我也要感谢这份焦虑,更要感谢自己承认了这份焦虑,才让我意识到,在焦虑背后,我有一份对自己的深深的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