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这是龙应台一本有名的书,这本书和她的其他书有类似点,可以和《亲爱的安德烈》相较看。
这本书是一个真正成功的母亲写的书。
这个真正的成功,不是指她培养的孩子进了名校,也不是他的孩子刚踏入社会就拿到了一百万年薪。甚至可以说,她并不是当今中国社会所认为的成功的母亲。因为当他的孩子给她写信,认为自己很有可能不能取得父母那样的成功,不会取得博士学位,不能取得像父母那样的职业成就,她作为母亲的回答,却是十分独特的,只要这个工作不剥夺个人时间,比如是去动物园里给河马刷牙,给老虎喂食,只要孩子觉得快乐有意义,那么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作为一个母亲,她给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她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爱护自己,关心别人的人。还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孩子学会了很多种语言,德语,英语,汉语,瑞士方言等等。当然这本书里面还讲了很多六七十年代时,她们居住的德国小镇和台湾之间巨大的经济水平差异背景之下的儿童生活质量的不同。
她和她的丈夫给了孩子怎样的高质量的陪伴呢?
母亲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需要一些客观和主观条件的。
从客观条件上来说,首先,她有充足时间。龙应台在抚养孩子时,主要职业是夜深人静时候的写作,白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孩子,因此她有时间陪伴孩子。
其次,她们所居住的地方——德国小镇,地广人稀,孩子可以较为充分地接触大自然,当然,他们的家在德国小镇很普通,但在大城市眼中是别墅,他们的家或邻居的家会有喜鹊来筑巢,会有松鼠来栖息,会有厚厚的落叶,会有各种各样的昆虫,而这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会成为孩子童年的好伙伴。
从主观条件上来说,龙应台和其夫都有着作为本真的人最基本的呵护孩子的天性。其夫在下班之后,会让他的孩子把他当做马来骑,直到累得精疲力竭。而龙应台无论是对其父母还是其他人,自始至终都能予以温和的理解和高度的尊重,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孩子呢?
其次他们懂得爱护孩子最基本的就是和孩子心灵的沟通。
孩子幼儿时期,龙应台会和两个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内容包罗万象: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各种民谣,《西游记》,《水浒传》等等。她家的两个男孩,睡觉之前为了多听一点《西游记》,就央求妈妈再讲一会儿再讲一会儿。
孩子青少年时期,两个男孩自然是步入了叛逆期,尤其是生活富足的欧洲青少年,他们特别强调自我和独立,通常避免再和父母有亲昵的动作。这个时候父母是很难和孩子沟通的。但是龙应台作为母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她和长子安德烈商量互相写信并在媒体发表,赚取稿费,因此和在香港读大学的安德烈通过信件有了很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第三,龙应台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到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如果这算是一个原因的话。
龙应台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逃难到了台湾。她的孩子本来是要在六七十年代的台湾长大,那时候台湾环境污染大,生存条件差,普通百姓在工厂劳动时间长。然而,在德国小镇定居的她,当然可以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书中所提到的儿童生活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经济条件所致吧。
在德国,安安就读的幼儿园,一个幼儿园大概有二十个孩子。在台湾,由于适龄儿童多,而幼儿园少,因此一个老师要带四十个幼儿。
在德国,幼儿教室就像一个起居室,每个角落有不同的玩具,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玩耍内容,或是过家家,或是聊天打滚,或是玩积木造房子,或者是剪纸手工。在台湾,小孩子要按照要求集体喝水,集体上厕所,集体上课,学习认字,学习美术,学习体育,学习英文,学习算术等等。当然,在台湾也有像德国一样的国际幼儿园,但是学费相较于台湾人的收入水平来说,实在是昂贵得离谱。
台湾和香港虽然在六七十年代相较于大陆来说,已经是天壤之别,但是人口密度大,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每个出生的孩子来说,都必须要和同龄人竞争,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是让书中所提到的香港台湾的儿童学业负担极其沉重的原因吧。
其实,不管身处何种社会制度,何种社会环境,孩子,你慢慢来,都错不了。只是长成大人的人,有的时候,会自私一点点,利己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