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太火了!这一提倡,无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于我个人而言,扎扎实实也勾起了我与地摊,小店的童年记忆。
各地政府迅速响应号召,针对“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纷纷出台各种支持政策和鼓励措施。不远的未来,相信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地摊将相继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受疫情影响,失业率攀升,消费指数下降,推广“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消费增加就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既然要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必然要遵守经济秩序和规则,一窝蜂地开展,没有质量,没有秩序,显然是行不通的。要重视“可持续性”的概念,文明营业,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盈利,才是正解。
地摊和小店,在我记忆里总是很亲切,每每回忆起来总是很温暖。
小时候住在村里,是没有超市的。每个村里有一两个小店,小店的围墙上会用黑笔大大地写着“小店”二字。小店里卖着日常生活用品和零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妈妈让我去小店买日用品,这时妈妈总是会说:“你可以顺便给自己买个好吃的”。于是我就屁颠屁颠地握着妈妈给我的钱,麻利地跑到小店,买好日用品,赶紧买个零食,夏天一般买冰棍或雪糕,冬天买方便面或辣条。买好后回家的路上立马开始吃,一边吃一边哼着歌,悠哉悠哉地往家走,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
小时候大规模的购物莫过于赶集了。跟着爸爸妈妈去街上赶集,街道两边都是玲琅满目的地摊,卖衣服的,卖菜的,卖零食的。我一走到卖衣服的地方就赖着不走,印象里好几次都是被我妈妈拖走的。妈妈最喜欢给我买头饰头花,蝴蝶夹,五颜六色的头绳发圈,还有假的小辫子,回家就给我梳头发。一串串糖葫芦也是我的心头好,一看到糖葫芦,我就站在那不走,爸爸性子急要买其他东西,为了节约时间,爸爸往往会给我买糖葫芦。再后来,爷爷也加入了摆地摊行列,卖起了蔬菜。一到暑假,我就去爷爷奶奶那里,陪着爷爷摆地摊。一般人过来后会先寒暄几句,然后开始挑,最后谈价格,成交。爷爷一般上午摆地摊,中午收摊,下午休息。中午收摊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时爷爷会给我买好吃的。卖零食的人也是爷爷认识的人,往往会多送我一个棒棒糖之类的,我就特别开心。
城镇化的进程实在太快,小时候的村庄也变成了无人村。“小店”也日落灰尘无人问津了。昔日街道两边的地摊也没有了,“赶集”这个词也很少有人提及了。如今一座座超市拔地而起,一家比一家规模大品种全。超市多了,购物选择也多了,这本是好事儿,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烟火味儿,总觉得这不是我的故乡,至少和我记忆里的不一样,真希望城镇化的脚步能慢一点,让我心里保留着对家乡的念想。
早上给我妈打电话,聊起小时候赶集的事儿,老李同志得意洋洋地说:“小时候带你去赶集,你一看见吃的就赖着不走,都是我给拖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