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孩子与恶》,作者说孩子的恶里面潜藏着孩子成长所需的重要元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孩子之恶的背后,可能藏着他们的创造力。
作者曾经采访过数位日本著名专家学者,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极富创造力。
他发现,这些人在小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符合父母期待的“好样子”,他们辍学、打架、逃学、性格孤僻等等,是个“问题少年”。
但是,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行为,并不是真的喜欢那样搞破坏,相反,是不得已,因为他们周围的环境太过控制和强势,为了坚持和保护自己的想法与兴趣,他们不得不做出那些极端的行为来对抗。
而这样的对抗,最终保护并发展了他们内在的创造力种子。所以某些看起来的恶的行为,其实恰好是在保护内在创造力。
那种的破坏它意味着打破常规,逾越既有的规范,遵循内心的直觉和感受,常常就会带着一点破坏性的味道,所以很多名人在创造之初,都有过被大肆嘲笑和否定的经历。
比如周星驰的喜剧,最初就不被看好,甚至被很多接受不了的人说完全无意义。
创造常常就会带有一点不讨人喜欢的味道,恶的味道。而恶的行为,反而可能是为了保护创造的实现。
第二个孩子之恶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在父母看来,很多孩子想的东西,孩子身上出现的幻想、空想或者游戏的内容,都没有什么意义,有的甚至还带有一些暗黑的可怕的色彩,这甚至会让某些父母担心。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相比于成人,孩子更弱小也更脆弱,他们不具备成熟的认知思维能力,也不具备足够的生存能力,所以,面对可能处处充满不可控的现实世界,他们有些不那么美好的幻想也很正常。
甚至这些幻想恰好帮助了他们缓解现实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借由幻想,他们释放了各种负面情绪,体验到了自己的强大,甚至在幻想中慢慢学习如何接受现实。
所以孩子身上出现的这部分幻想之恶,这部分不够现实不够上进的恶,反而有助于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来慢慢适应现实,也同时为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想象力的基础。
只要他们没有到完全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程度,父母是不需要过分担心的。
第三个孩子之恶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有时候孩子的某些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特点,也会引起家长极大的不安。
比如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焦虑的家长会特别关注这个性格特质的负面结果,认为内向的孩子一定比外向开朗的孩子更差,更不健康,更难适应现实。
实际上可能并不一定,内向只是一种性格倾向,甚至有着外向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与长处。
所以,如果父母可以容纳,甚至看到积极的一面,反而更有利于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某些符合性格特质的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当父母过于担心,过于执着于内心的某些判别标准时,孩子的某些行为便会被过分关注,孩子的某些个性化的特质就很难得以展开。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现代社会,个性化的表达本来就不那么容易,甚至孩子个性化的一面,会带有一定的逾越传统规范的恶的味道,这就会越发增加孩子个性展现的艰难。
而在孩子的成长中,个性化的发展,独特性的展现,又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确定自己是谁,自己和他人有何不同,进而完成自我同一性,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很多孩子可能会迷失在外在的各种要求中,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也难以确立真正的自我。
第四个孩子之恶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他们独立自主的需要。
独立看起来是一种结果,但其实,要完成独立,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
甚至,许多时候,孩子在展现独立的初期,往往是极端而不稳定的,是紧绷挣扎的。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很小的孩子,非要甩开妈妈搀扶的手,蹒跚着想要自己去做一些可能做不好的事情,结果摇摇晃晃,很容易搞坏事情。
但是这个过程的发生其实极其重要,这个甩开的动作,这份固执的脾气,看起来很不乖,但却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也是独立的最初状态。
孩子再大一些,进入青春期,就会出现所谓的第二个“叛逆期”。
同样的,这个叛逆期,仍然是他们努力走向独立的艰难过程。
他们会拧巴,容易拒绝父母的好意,甚至故意和父母反着来,但多数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靠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为了获取这份独立自由的感觉,很多亲子矛盾常常被激化。
家长们其实也在经历一份亲密关系的分离,经历着不再被那么需要的艰难历程,甚至个人权威被挑战的境地。
而如果家长无法承受这些,无法退后一些,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和尊重,孩子可能就会以更加严重的问题行为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不满和诉求,比如离家出走、早恋、网瘾等。
这些带有恶的意味的行为,其实是孩子想要独立而不得的变异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