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个广义的概念,也有狭义的具体内容。不管从哪一个方面讲,人都是爱的结晶,而且从小到大,一直到老,谁 都离不开爱。 所以,这才有人说,爱是上帝赋予人的神圣权利,谁都不会轻易放弃。但人在行使这个权利时,对方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有本专门论述《爱情与命运》的书中是这样说的:“爱情可以使人幸福,也可以使人痛苦, 可以是人的天堂,也可以变成人的地狱。可以给人鼓舞和力量,也可以使人颓废和消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示爱方式。
如果你能正确的理解爱情,并运用合适的示爱方式,那么对方就幸福,就可以置身于天堂,如果你要踏入爱情误区,你就会痛苦,就会出现反复,甚至使对方颓废和消沉,并最终分道扬镳……
我们之所以反对孩子早恋,除了它分散精力,躭误学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涉世未深的人,不可能正确理解爱情,却极容易走进误区。特别是由于当事人年幼纯真,“对人对事常常缺乏科学的自主的判断力,难以获得理智的向导。稚嫩的心灵很容易被无力控制的,爱情烈焰所灼伤。”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就是“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就得想办法叫它冷却,不然会把一颗心烧焦。”因为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完全是一种内心体验。而这种体验,既不是“高级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也不是“理智而又纯粹的精神现象。”情感专家说,“爱情既是过程又是现象。它是“随着性意识的萌芽,在青春发育期的苗床上开始的”。所以年轻人最容易把爱情理解成“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并把这种相互吸引说成是缘分……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误区。只所以有误,是因为年轻人把爱情中人的动物或自然属性,理解为爱情的全部,并把它等同于动物的求偶本能。甚至把是否满足对方的性别要求,作为爱与不爱的标准。特别是那些轻狂浮躁的人,他们不仅完全放纵信马由缰,而且还在山盟海誓甜言蜜语中,肆无忌惮的追求刺激与享乐,却不去理智的考虑后果。
其实,“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两性间轻率的以身相许”,更不是“两性间的相互吸引”。真正的爱情是两性之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是建立在共同思想和共同奋斗目标之上的心心相印。”这就是说,爱情既是心理过程,又是精神现象。 它虽然是性爱,但绝不是人的求偶本能。更不应该把是否满足对方的性别要求,作为爱与不爱的标准。
马克思说的好,“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柏拉图更是一针见血,他说“真正的爱情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似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谁若是在山盟海誓或在甜言蜜语中一味的寻找爱情,那么以后等待他们的只有后悔。”(引自《新格言》)
事实确也如此。那些“过把瘾就死”的人,曾追悔莫及地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事。可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干了许多悔恨的,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
之所以如此,就是那时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特别是不知道怎样去爱。 明明走火入魔,却又不懂装懂。并不择手段的去追逐异性。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为所欲为任意挥霍,却丝毫不去克制自己的欲望,并理智的考虑后果。最后只能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2023.3.28草于银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