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特别有意思,就像在解孔子出的题。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孔子用的很贴切,紧紧地贴着人心人情。既守护了人情的温暖,又遵守了法理的底线,用得出神入化,非常高级。
《论语》里好几次提到一个字“直”,在不同的语境里,他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三个句子中的“直”就很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慢慢品味。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翻译成我们现在的大白话,更能看出孔子在人情礼往中,在琐碎的生活中,践行着他的道。
第1句,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率呢?有人跟他借醋,他家没有,向邻居借来再给这个人。用我们当代人的理解,这不是很好吗?你自己没有,从外面借来,给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但从孔子的话里,我们感受到孔子是不鼓励这样做的。
那他这里的“直”究竟指什么?我的理解是诚实,诚实真诚的说出自己的状况,我家里没有醋,说出真实的情况。如果你觉得不帮他,你过意不去,可以说,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助你从别人家借。这样做,既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情况,又能真诚的让别人感受到你帮他的心意。
但真实的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有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自己没有,硬往出借,在自己困窘时,又会抱怨对方。所以在家长里短中有很多的矛盾,源于我们没有真诚的坦诚地对待自己。
孔子在2000年前就能洞察人心,让我们在做生活琐事时,也能做得坦坦荡荡,既照顾到了真实的情况,又护到了情面。孔子就这一点,就把现代的心理学甩到18条街外。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国外的好,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老祖宗早就在践行。
第2句,有人说,以美好的品德回报抱怨,这个做法怎么样?孔子说,那我们拿什么来回报这样美好的品德呢?以正直回报怨恨,以美好的德行来回报美好的德行。
这更是家长里短,以德报怨,是外国人的提法。别人打你左脸,你再把右脸伸给他,表达的是一种宽容。但实际上作为普通人,你做了一番好事,得到的却是怨恨,你会不会生气?你会不会愤怒?我想大部分人会的。所以孔子深切地了解人的心理情感,他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这种态度更接地气。
我的理解是,对于那些伤害你的人,没有边界感的人,直接怼回去,用事实加评判的公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别人泼你冷水,你再泼回去。别人敬你一尺,你敬他一丈。
那么这里的直又怎么理解?直截了当,正直,单刀直入,迎难而上。他无情,我无义。这不就撕破脸皮了吗?这么做对吗?我在经典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第3句话,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这个族群里的人特别正直,父亲偷了羊,儿子作证举报。孔子回答说,我们的族群里,对于正直的理解跟你们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当中了。
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是不理解的,今天再一次触碰,忽然有一种新的认识。叶公说儿子揭发他父亲偷羊,他理解的正直,是守住了最底的那条线,但父子在同一屋檐下以后如何相处?他只考虑了法律法规,没考虑到人情人性。与现实不符,显得很单薄。
而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的含义相当丰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是守护了父子之间的天然的纯真的情感,但不是说父亲认同儿子偷羊是对的,他会在家这个安全的场域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偷羊触犯法律,这种事不能干,把羊悄悄的还回去。如果让别人知道你在偷羊,以后在乡里乡亲面前是抬不起头的,然后父子俩会悄悄的把羊还回去。在家这个场域,就把问题解决了,根本触不到法律这个底。
这里面既守护了亲情的底线,又教育了孩子,让孩子知道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在家这个安全的场域里就教育了孩子,告诉孩子边界在哪儿,不能触犯,在孩子心里竖起了规范,同时又没有把孩子偷羊这件事说出去,保护了孩子的尊严,因为孩子的人生路还长,给了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真的是两全其美。
这里面有遵守法度的直,又有保护孩子尊严,让孩子从此走上正道的直。而这样的直,迂回了一下,给了孩子改变自我的机会,成长自我的空间。这个直非常丰富而有弹性。因为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父母的教育,礼法的规范,都让人面对,错误能改过自新,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碾压羞辱人,把一个犯错的人踩死。每个人都积极向上,驱恶向善,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
读《论语》,细细琢磨,很有意思,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家长里短,都有一个大的方向,向善,不委屈自己;遇恶,也不姑息养奸。让你在人情礼往中舒服自处,但又有边界礼度,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社会规范,没有明文规定,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读《论语》,就像做题一样,每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不一样,而这个不同的意思背后,是我们几千年礼法社会形成的共识,和对人的守护和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