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里的语境题

《论语》里的语境题

作者: 住在黄河几字头 | 来源:发表于2025-09-29 11:46 被阅读0次

读《论语》,特别有意思,就像在解孔子出的题。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孔子用的很贴切,紧紧地贴着人心人情。既守护了人情的温暖,又遵守了法理的底线,用得出神入化,非常高级。

《论语》里好几次提到一个字“直”,在不同的语境里,他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三个句子中的“直”就很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慢慢品味。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翻译成我们现在的大白话,更能看出孔子在人情礼往中,在琐碎的生活中,践行着他的道。

第1句,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率呢?有人跟他借醋,他家没有,向邻居借来再给这个人。用我们当代人的理解,这不是很好吗?你自己没有,从外面借来,给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但从孔子的话里,我们感受到孔子是不鼓励这样做的。

那他这里的“直”究竟指什么?我的理解是诚实,诚实真诚的说出自己的状况,我家里没有醋,说出真实的情况。如果你觉得不帮他,你过意不去,可以说,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助你从别人家借。这样做,既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情况,又能真诚的让别人感受到你帮他的心意。

但真实的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有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自己没有,硬往出借,在自己困窘时,又会抱怨对方。所以在家长里短中有很多的矛盾,源于我们没有真诚的坦诚地对待自己。

孔子在2000年前就能洞察人心,让我们在做生活琐事时,也能做得坦坦荡荡,既照顾到了真实的情况,又护到了情面。孔子就这一点,就把现代的心理学甩到18条街外。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国外的好,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老祖宗早就在践行。

第2句,有人说,以美好的品德回报抱怨,这个做法怎么样?孔子说,那我们拿什么来回报这样美好的品德呢?以正直回报怨恨,以美好的德行来回报美好的德行。

这更是家长里短,以德报怨,是外国人的提法。别人打你左脸,你再把右脸伸给他,表达的是一种宽容。但实际上作为普通人,你做了一番好事,得到的却是怨恨,你会不会生气?你会不会愤怒?我想大部分人会的。所以孔子深切地了解人的心理情感,他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这种态度更接地气。

我的理解是,对于那些伤害你的人,没有边界感的人,直接怼回去,用事实加评判的公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别人泼你冷水,你再泼回去。别人敬你一尺,你敬他一丈。

那么这里的直又怎么理解?直截了当,正直,单刀直入,迎难而上。他无情,我无义。这不就撕破脸皮了吗?这么做对吗?我在经典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第3句话,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这个族群里的人特别正直,父亲偷了羊,儿子作证举报。孔子回答说,我们的族群里,对于正直的理解跟你们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当中了。

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是不理解的,今天再一次触碰,忽然有一种新的认识。叶公说儿子揭发他父亲偷羊,他理解的正直,是守住了最底的那条线,但父子在同一屋檐下以后如何相处?他只考虑了法律法规,没考虑到人情人性。与现实不符,显得很单薄。

而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的含义相当丰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是守护了父子之间的天然的纯真的情感,但不是说父亲认同儿子偷羊是对的,他会在家这个安全的场域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偷羊触犯法律,这种事不能干,把羊悄悄的还回去。如果让别人知道你在偷羊,以后在乡里乡亲面前是抬不起头的,然后父子俩会悄悄的把羊还回去。在家这个场域,就把问题解决了,根本触不到法律这个底。

这里面既守护了亲情的底线,又教育了孩子,让孩子知道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在家这个安全的场域里就教育了孩子,告诉孩子边界在哪儿,不能触犯,在孩子心里竖起了规范,同时又没有把孩子偷羊这件事说出去,保护了孩子的尊严,因为孩子的人生路还长,给了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真的是两全其美。

这里面有遵守法度的直,又有保护孩子尊严,让孩子从此走上正道的直。而这样的直,迂回了一下,给了孩子改变自我的机会,成长自我的空间。这个直非常丰富而有弹性。因为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父母的教育,礼法的规范,都让人面对,错误能改过自新,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碾压羞辱人,把一个犯错的人踩死。每个人都积极向上,驱恶向善,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

读《论语》,细细琢磨,很有意思,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家长里短,都有一个大的方向,向善,不委屈自己;遇恶,也不姑息养奸。让你在人情礼往中舒服自处,但又有边界礼度,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社会规范,没有明文规定,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读《论语》,就像做题一样,每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不一样,而这个不同的意思背后,是我们几千年礼法社会形成的共识,和对人的守护和尊重。

相关文章

  • 辩论 |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吗

    因为中文语境对“麻烦”有多种解读,所以为了今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辩题,我方将首先明确辩题语境里的麻烦到底是什么。 ...

  • 你知道语境表达题的类型、特点及作答策略吗?看看一线名师怎么说

    在高考语文试卷上,语境表达题一般是全卷的第20题、第21题,是语言运用题中的最后两道题。语境表达题从每年的考查情况...

  • 《论语》闲话:说话的语境

    《论语》语录体,因缺少语言背景,给后人解读带来很多麻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字面解读,就是朋友从远方来相...

  • 读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七十七)

    教师教作文时,先要教学生分析、探究、还原、想象写个作文题(任务)的交际语境。 这种对写作语境的分析、探究...

  • 推荐《论语镜像》国学书

    百科有介绍 这是一本论语的详解,不用担心古文难度,逐字翻译论语,还原真实语境,还原真实历史场景,犹如历历在目,绝不...

  • 《论语》学习

    《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事。 什么是小人呢?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指的就是心量狭隘的...

  • 我的文章也不见了

    今天我把群里的聊天记录以智者语录为题发布了,都是我们论语学习群学员们在群里的发言,基本都是围绕着学论语而言,文化底...

  • 如何建立数学思维

    365-2 1.读题,读数字,读图,多接触数学语境,建立数感,而不是只订着眼前的这道题。 2.写题,画图,实际操练...

  • 294 随笔

    看《论语别裁》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观点:读论语,你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要不然很容易曲解它的意思。就像短视频一...

  • 存干货|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

    沉心读诗会大意,题干注解两清晰。 语言语意造语境,语气语感语势齐。 赏析切记表及里,基调风格技巧奇。 捕捉形象见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里的语境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hf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