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
《梁家河》一书,描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陕北农村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是习近平刻写初心的一段青春历程,也锻造了他属于成功者的高尚品质。
黄土原,漫天沙,冬天滴水成冰,夏季干热难耐。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去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艰苦的劳动、生活和实践,使他身上被蚊虫咬出了包,手上被镢头磨出了茧,肩上被扁担压出了伤,同时也锻造了他信念坚定、不怕吃苦、团结群众、大公无私、勇于创新的高尚品质。
《梁家河》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信念坚定。青年习近平,坚定了“为人民做实事”信念,这是他的初心。他把改变梁家河一穷二白的面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惊人成绩,也实现了个人才能和人生价值的升华。我们最初走进工厂时,都怀着做好工作,为工厂、为国家做贡献的美好愿望,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这个初心,要遇到困难不改变,面对诱惑不动摇,始终标刻在人生的正前方,鞭策我们自觉将生命和精力投入其中,慎终如始,不懈努力。
《梁家河》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不怕吃苦。在梁家河,没有细粮,少菜没肉,洗不上澡,黄土迷眼……习近平吃了数不清的苦。但越是吃苦,就越是坚定了他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肯于吃苦,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攀上光辉的顶峰。
《梁家河》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团结群众。在梁家河,习近平向群众学习,始终不渝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帮助他解决了诸如拆迁祖坟这样的难题,办成了治水造田这样的难事。工厂的建设与发展,要依靠广大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各级干部要善于团结他们、凝聚他们,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汇聚成推进事业的巨大力量。
《梁家河》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大公无私。人一旦怀有私利,便多了踌躇和顾忌,少了正气和号召力。习近平无论是办水力、修梯田,还是兴沼气、搞代销,心中想的都是群众,丝毫没有私利,群众就拥护他、追随他。工厂的发展,需要广大职工为之付出,必须弘扬大公无私的风气,比付出不比获得,比贡献不计名利。
《梁家河》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青年习近平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他力主打坝造田,使粮食亩产从400斤提高到800斤;他带领乡亲们打起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水坠坝,栽种的白杨树成行连片;他虚心学习、积极实践,填补了陕西省使用沼气的空白……。他不仅敢想敢干,而且善做善成。这种探索的勇气,这种创新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遵循。
读完《梁家河》,青年习近平顽强、坚毅、向上的高大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产业报国的强烈意识升腾在我们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