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都有目的,目的分内目的、外目的,区别内目的和外目的很有必要。
商人做买卖,目的是赚钱。儿童跑跑跳跳,目的在于活动本身给他以快乐和满足。前者叫外目的,后者叫内目的。
很多行为既有外目的,也有内目的。外目的太强烈时,内目的可能消失。
比如孩子上小学时,为了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让他刷碗、擦桌子、倒垃圾等,分别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孩子一开始还干得很起劲,后来慢慢不感兴趣,劳动的习惯不仅没培养出来,甚至损坏了劳动带来快乐的内目的。
孩子上初中时,我一直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考得好就奖励,考不好则批评,后来孩子对我说:“我是给你们学的,要不你们怎么比我还着急呢?”由于我们的奖惩不当,导致孩子感受到学习带来快乐的内目的逐渐被削弱,而对学习成绩的奖励却越来越关注。

孩子高考报志愿时,我们也把眼光盯在了什么挣钱学什么上,强化了上大学学习的外目的。今天看了李克富老师的《李克富/养鸟:精神空虚还是充实》这篇文章以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太强调挣钱外目的了,而没有引导孩子看到大学生活就是一种新的体验,既要学习,也要锻炼自己其它方面的能力。
悬崖勒马,为时不晚,我和老公立即商议达成一致,以后和孩子沟通要从他的内目的心理需要出发,去激发他实现自身价值、满足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尽量减少用外目的刺激他的学习动机。
目的和手段可以互相转化。目的转化为手段叫作目的手段化。手段转化为目的叫作手段目的化。
兼有内外目的之行为,就个人行为的发展历程而言,总是一个目的出现在先,一个目的出现在后。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也就是目的手段化,这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例如,孩子上学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与兴趣,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内目的),随着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学习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超过别人,获得奖励,上所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外目的),内目的减弱,一旦考不好,就非常痛苦沮丧。体验不到学习考试带给自己的乐趣,只感觉到考试紧张、压力山大。这是学习成长的目的被手段化了。
反过来,如果先有外目的,后有内目的,则是手段目的化,意味着社会价值之个人化或奖励的内在化(自我奖励)。例如我上小学时,感受最大的是可以不用在家干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学校里成绩考得不错,老师家长都喜欢,我也从中体会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努力学习使自己的人生更美好。这就是为逃避劳动的学习手段把自己目的化了。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时,一般满怀激情,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大显身手了,即使加班加点也干劲十足。工作多年后,逐渐关注到如何让领导满意、能否提拔、有无加班费等,外目的越来越强烈,再加班工作时,没有好处就不愿意干,工作中推诿扯皮、牢骚满腹的现象越来越多。
适当的奖励惩罚是实现目的有效手段,但要把握好度,把内目的与外目的有效结合,努力提升人的内目的,则会使人在学习工作中动力更足,意志力更顽强,更体会到在拼搏中带给自己的乐趣。
李克富//养鸟:精神空虚还是充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