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生第一个十年
对于工作后第一个十年的总结,是在不断跳槽的过程中,证明自我价值。
从毕业后,基本都是我选择企业。学历、背景、技能、长相都成为了我的加分项,所以选择的机会也比同龄人多。对于企业的选择,我的逻辑是必须达到三大基础要素:第一、企业要大(外企及上市公司为佳)、第二、地段好(必须是三大区域的5A写字楼)、第三、发展潜力强(有很好的升迁机会及晋升制度)。
每一次跳槽都是手握5-7份Offer,薪水上涨10%+,职务提升0.5-1级。再经过自我设定的选择流程(探-花1至3天时间试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询-快速认识本部门、财务部、人事部门的同事,深入了解企业的股东结构、现金流和盈利情况,问-老板、同事的属相、星座、嗜好及品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态度,让我更透彻的了解企业)最后,通过多维度认知,进行评分,70%来自于分值数的高低,另外的30%取决于感性层面,譬如老板够帅、同事热情、投缘......一旦确定,我会在企业内服务1-3年,并全身心投入,而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一次次打断工作,也不会出现徒有忙碌而无进展的状况了。
我担任的职务在企业里比较尴尬,是既有存在感又缺乏特定价值的市场及PR部门,而且是个极其看脸的岗位,论外表做的了花瓶,论力气扛得起花瓶,论能力绝不是花瓶。
但这个部门的存在却永远被定义在,只花不赚,考核又不能完全量化的境地,80%的业绩靠定性、精美的文字来表达。一句slogan是品牌、一篇被高速转发的软文是品牌、一个最高领导的谈吐是品牌、一个根据企业C端用户定位的画像、一件很难搞定的事或批文.....而剩余的20%,是所谓能定量的指标,曝光率、转换率、品牌知名度....
至少在那个年代,大数据时代尚未来临,数据挖掘后的浅出分析,高层管理者大都是一知半解,再增加些拗口的难理解的术语及量化分析,年底评定便不会太差。
我的老板,前五年都是女性,Director,台湾人、香港人居多,她们有的是升职前的短派,有的是陪同老公,有的是为了高涨的工资,也有的是希望到新蓝海寻找新机会,总之各有各的想法,唯一趋同的就是流利的英语参杂不标准的普通话,微微上扬的下巴,高贵的笑容,直挺的腰杆,波浪式的卷发以及那三寸高跟鞋。说话做事雷厉风行、专业睿智、举手投足散发独立特质。
后五年的老板大都是已婚男性,VP或CEO,大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脸上有沧桑感,和一双洞穿一切的眼睛,十年磨一剑,中间必经历了无数坎坷和磨砺!举手投足,无不透出沉稳与睿智。
职场上的对决,跟对弈一样,有时候,执黑先行不一定能赢,后发制人才能致胜,能干漂亮事、能说漂亮话的人,要更占优,当然这种认知逻辑多存在于业务成型,发展高速,且又有相当实力的通信、互联网及金融企业,一般的传统行业,相对务实,不少管理者甚至“谈钱色变”,他们希望每一笔花销都能落到实处,花出去一分钱能有2分钱的收入,而其它的点都不是核心问题,成型的流程化与新型职能定义,显得格格不入。
这期间,数次被直属领导游说去其它企业,期间有不少看走眼的企业。因为对“大公司”背景的执迷,而放弃了那些高速成长的草根创业型企业,先天的错误认知,让我与千万富翁失之交臂,但我并没后悔,因为我相信前十年的人脉积累和学习,对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是有很大帮助,我等待的是一个时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