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起来有些晚了,什么事也没做,直接就来看简书创作者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散文佳作《来一碗面就可以了》,感慨万千。
我不认识王慧骐老师,因为我浪迹边陲几十年,不过,纵然我还在家乡,以我喜欢归隐田园的本性,也难以认识王慧骐老师。然而,我现在在作家坤元君的文章里,却貌似他乡遇故知地认识了这位大作家和出版人。
从作家的文章里知道,王慧骐老师为人很低调,他不讲排场,跟作家相见,不要求作家去接他,因为他在作家儿子晴谷结婚时,曾经来过骑河站,那次作家很忙,跟他抱歉说实在没功夫,他说他当记者出身,到处跑已成习惯。
王慧骐老师如此低调,跟别人刻意要高规格接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家写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着不要人接、拎着书袋走路有些拐、吃一碗面、吃饭也要谈饮食文化和住小旅馆以及吃饭打包等细节写起,没有任何废话,假大空的话在作家的文章里更是没有市场。作家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标杆,知道写文章,即便下笔洋洋洒洒数千言,但也要紧扣主题不要离题有万里。
作家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写好文章,如何去谋篇布局,而且也教会我们怎样遣词造句。当然,这是作家高超地驾驭语言的技巧决定了的,他自然而然地在文章中给我们作着示范。
而作家在语言上的这种非凡的功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作家勤奋写作笔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地写文章,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练成的。要问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答案就在这里。古语云:“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来看作家的语言,跟他的文章具有简洁朴素不蔓不枝的风格一样,他的语言同样简洁朴素。
不仅如此,而且语言明快清新,来自民间的口语化语言信手拈来,俯拾皆是,让人读起来备感琅琅上口,有一种爽得不能再爽的感觉,让人备感亲切。读作家的优美文章,体味作家妙不可言的语言的奥妙,我们怎能说这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好的精神享受呢?!
今天读作家的这篇散文佳作,不仅认识了大作家和出版人王慧骐老师,而且跟作家学会了怎样去写好文章,更懂得了作家的功力深厚的语言是怎样练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