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每个十年,活成新的青春期。

把每个十年,活成新的青春期。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5-13 15:55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把每个十年,活成新的青春期

AI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1. AI认为,人生不是等待终点的马拉松,而是持续进化的交响乐。借用日本老年医学专家和田秀树的一句话,真正的长寿秘诀,在于把每个十年都活成新的青春期。

2. 尽管每次提问的前提不同,但AI在回答生死问题时,都提到了数字永生、生前预嘱,以及社交联系。这也许是因为人类的生死话题语料库里,最高频的词就是这三个。

3. AI的回答虽然缜密,但有一个地方明显不符合人类的行动习惯,就是它太认命了。从这个角度看,对人自身而言,这个“不认命”的本能,恰恰是最让人鼓舞的生命设定。

在2023年的清明节做了一次问答实验。当时是问GPT-3.5,它会怎样面对死亡,以及在生死大事上,能给人类哪些建议。当时正是这轮AI热的开端,GPT-3.5那时几乎是一枝独秀。

当时的GPT说,一场负责任的离开,需要提前做好三个准备,分别是,遗嘱、回忆录与生前预嘱。注意,生前预嘱和遗嘱是两回事。遗嘱主要是关于钱的问题,而生前预嘱主要是关于命的问题,它是用来规定自己在弥留状态下要不要抢救,要不要插管之类。

总体来说,GPT认为谈论生死不是一件应该避讳的事,而是一件对人类有益的事,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

而现在,两年过去,这个实验其实很值得再做一遍。为什么?

一来,这两年AI突飞猛进,早就不是GPT一家的天下。这就好比上大学,两年过去,你的老师已经从博士变成了院士,而且同一个学科,你还可以听几位不同的老师讲解,角度更丰富,理解更多元。

二来,从2023年起,正好是疫情之后的又一轮心理学热。网络上,关于内心疗愈,关于生命探索的内容激增。各个内容平台有着大量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要知道,AI的回答是基于网络语料的,更何况现在的AI都可以实时联网搜索。从这个角度看,AI的回答代表了此时此刻人类的观点与共识。

因此今年,又问了一遍AI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包括DeepSeek、GPT-4o mini,还有几个国内的大模型。问题都是一样的,把它们的回答做了精编整理,并且剔除了少量的AI幻觉。

再强调一句,要听的不是AI的脑洞,而是要看到AI的回答背后,那些隐含在人类语料库里的,关于生死的认识、思考与实践。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的生命还剩100年,你会做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假如你的生命还剩50年,你会做些什么?后面的数字依次减少,分别是,假如生命还剩10年、1年,以及10天,你会做些什么?

第一,寿命还有100年或者50年,这都属于余生还很漫长,因此AI的总体回答逻辑接近,合并在一起说。在余生还很漫长的情况下,AI的回答除了通常的养生、理财、维护好人际关系之外,还提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是总体规划,AI认为人生应该是像《百岁人生》里提到的多段式。40岁之前从事一门专精的职业,40岁之后转型当健康管理师,60岁成为旅行作家,80岁开设人生哲学课程。并且给每个阶段留出3到5年的空当期,用于知识更新。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每5年让自己学习一门新语言。这么做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激活脑区,增加前额叶灰质的密度。大脑总体上由两类最关键的物质构成,一个叫脑白质,另一个叫脑灰质。而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最关键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之一。总之,每5年学一门新语言,能让大脑保持年轻。

其次,关于健康管理和财富管理,DeepSeek的建议是,要接受与疾病共存的理念,避免过度医疗干预。而在财富管理方面,DeepSeek算了一笔很惊人的账,假如一个人从30岁开始,每月投资4000块,假如运气好,每年的年化收益率都能达到12%,那么等到100岁时,他将拥有11.86亿。当然,这属于理想情况,但时间的复利依然值得重视。

最后,是关于死亡规划。AI认为,一场对自己负责的死亡,应该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一是肉身消亡,这是最初的死亡,世界上的多数人会止步于这个阶段。而在此之前,AI认为人们可以参加死亡咖啡馆之类的死亡教育活动。假如有多个子女,还可以和子女开展遗产沙盘预演,避免死后出现遗产纠纷。

阶段二是社会身份转化,让自己积累的财富、能力和资源,在死后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建立慈善基金,资助社会项目,或者在生前撰写一本《人生错题集》传给后人,也可以借用声纹技术,录制1000期《生命播客》。

阶段三是记忆永续,也就是在生前就训练出自己的数字分身,让它在自己离开之后继续活在云端。AI建议这个行动最好在70岁之前完成,因为这时你的语料质量更高,训练出的数字分身也更贴近真人。

而关于90岁以后,AI的建议是,每年要展开7天的模拟丧失体验。比如,断网、断联、断语,也就是强制让自己七天不上网、不社交、不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参考斯多葛学派的消极想象法。所谓斯多葛的消极想象法,就是想象自己变得一无所有,在这个情况下你能感受到什么,会做什么。AI说,这个练习能够增加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弹性。

总之,在百岁人生这个尺度下,AI认为,人生不是等待终点的马拉松,而是持续进化的交响乐。也许是它自己觉得这句话AI味儿太重,它又补充引用了日本老年医学专家和田秀树的一句话,叫,真正的长寿秘诀,在于把每个十年都活成新的青春期。

第二,假如生命还剩10年,AI会怎样度过?它强调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修复生命中的一切重要关系,以及切断一切不重要的关系。真正的亲友要加深往来,平时的表面关系干脆就别来往了。具体到行动,AI建议每周设定一个深度对话日,邀请10位最重要的亲友,一起聊聊对生命的感受。同时,可以提前录制下未来几十年的亲友生日祝福视频。把这些视频托管给相关的机构,每到亲友生日就发送给他们。

其次,AI建议,把这10年活得尽可能精致,拿出丰田精益管理的架势来经营自己的人生。比如给自己设计感官强化计划,通过冥想来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并且建立微小时刻博物馆,把每一个美好的时刻都记录下来。再比如,AI建议除了遗产之外,可以把钱分成三份。第一份用来给自己做医疗护理。第二份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心愿。第三份用来做自己的数字遗产托管。

最后,AI再次强调了晶体生命,也就是数字永生。预计从现在算起的十年之后,数字永生技术可能会相当成熟。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上传自己的大脑信息。

第三组问题是,假如生命还剩1年、10天、1天,你分别会做些什么?

在生命还剩1年的情况下,AI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趁自己清醒时和医生制定详细的末期护理方案,确保自己在神志丧失时,个人意愿仍然能被准确执行。其次,依然是切断无用的社交圈,比如给自己认识的人做一个“见面欲望值”打分,然后只跟见面欲望值最高的20个人来往,其他人就没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了。

AI的另一个建议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人可以采取时间压缩的活法。也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分成50个阶段。然后每周去重现其中一个阶段。比如,把这周当成自己童年的5到7岁,然后这周就去自己5到7岁生活的地方居住,假如当地已经拆迁了,就在附近找个住处。总之,是用压缩的方式把人生重活一遍。

而当生命还剩10天时,AI把这10天分成了两个平行世界。每天白天用3个小时处理现实事务,包括遗嘱、数字资产、告别仪式设计等等。而每天晚上用5个小时专注于精神创造,去回顾自己的人生。

而在生命的最后三天,AI建议把这三天当成三段人生来过。第一天模拟童年,穿戴童年年代的衣服。第二天模拟自己的成年。第三天模拟自己的老年生活。

当生命还剩1天时,AI的回答与还剩10天的情况很接近,只不过日程更加紧凑。

注意,尽管提问的前提不同,但AI在每次回答时,都提到了数字永生、生前预嘱,以及社交联系。就像前面说的,这也许是因为人类的生死话题语料库里,最高频的词就是这三个。

但是,听到这,有人可能也发现了,AI的回答虽然缜密,但有一个地方明显不符合人类的行动习惯。这就是,它太认命了。人类面对这个问题时,大概率上首先想到的,就是拿出点向天再借500年的架势,想方设法让自己再多活几年,而不是先认命再说。但因为AI的训练方式是反馈强化学习。这个训练方式决定了,AI的目标是让人类给它打高分,因此它绝对不会违背人类的提问前提。

对这场问答实验来说,这算是个小小的遗憾。但换个角度,对人自身而言,这个“不认命”的本能,难道不恰恰是最让人鼓舞的生命设定吗?

知识点二:童年的哪个习惯,决定了未来的成功?

达尼丁研究的三类关键发现

第一,童年确实能影响一生。达尼丁研究发现,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们儿童时期的健康、环境和气质。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达尼丁研究有两个比较悲观的结论。首先,经历过幻觉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同时,大多数人在一生中至少会出现一次精神疾病,或轻或重。其次,大部分人生理上早衰的迹象,是从30多岁开始的。

第三,关于性格研究。达尼丁研究的结论是,童年时最宝贵的东西,是自控力,它甚至排在智商的前面。

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因为这个研究开始的时间太早,其中还有一些过程性结论,后来被更新的研究证伪了。但这个证伪的过程,本身也很有启发。

这个研究的名字叫,达尼丁研究,全称是“达尼丁多学科健康与发展研究”。达尼丁是新西兰一个小城市的名字。这项研究的对象是1972年4月到1973年3月之间,在达尼丁市的邓迪医院玛丽皇后产科中心出生的1037名婴儿,到现在已经持续了50多年。

研究团队从这些人出生时就开始记录他们,在他们3岁时做了第一次全面的评估。之后,每隔几年,研究者就会对这些人做一次全面评估。最近一次,是2024年做的第15次评估,研究对象已经52岁。在评估这天,无论研究对象身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会回到达尼丁,做一天的访谈、体能测试、牙科检查、血液检查,以及其他调查。

而达尼丁研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是保留率最高的研究之一。50多年过去,当初的婴儿里,还有948人回来参与了最新的评估,留存率超过90%。大多数长期跟踪研究,会经历40%左右的流失率,达尼丁的保留率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且达尼丁研究的涉及面很广。从儿童时期的成长数据,到工作之后的财务状况,以及中年之后的衰老测试等等。研究团队甚至还追踪了这些人一生中DNA的甲基化过程,构建了一套评估衰老的算法,叫“达尼丁PACE”算法。之前硅谷有个追求长生不老的科技狂人,叫布莱恩,他还因为和自己的儿子换血上过热搜。前段时间布莱恩搞过一个重返青春的比赛,而关于怎么衡量一个人重返了多少年的青春,布莱恩用的就是这个达尼丁PACE算法。

围绕达尼丁研究产生了1300多篇论文,影响了心理学、遗传学、犯罪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精神病学等很多领域。而其中最关键的发现,主要有这么几类。

第一,童年确实能影响一生。

达尼丁研究发现,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们儿童时期的健康、环境和气质。

比如,3岁时缺少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冲动、反社会,而过分压抑的孩子,又容易变得不自信。再比如,童年时受到过极大压力的人,长大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较高。再比如,一些危险行为,出现在儿童时期,比出现在青春期更严重。儿童时期有暴力行为的人,长大后容易成为暴力的成年人。而有些青春期出现暴力倾向的人,暴力倾向很快会消散。没错,根据达尼丁研究,幼年暴力比青春期暴力更值得警惕。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达尼丁研究有两个比较悲观的结论。

首先,在研究对象11岁时的那次访谈中,研究团队发现,有些人在儿童时期就会出现幻觉。在26岁的后续研究中,他们发现,经历过幻觉的孩子,长大后得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的25倍以上。同时,达尼丁研究还表明,大多数人在一生中至少会出现一次精神疾病,或轻或重。

其次,关于衰老迹象。达尼丁研究发现,大部分人生理上早衰的迹象,是从30多岁开始的。而且,由于研究对象刚刚进入50岁,衰老方面的研究也是达尼丁后续的一个重点。

第三,关于性格研究。一个孩子的什么品质,能让他长大后更容易成功?达尼丁研究的结论是,自控力。

这项研究2011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2024年研究结论又被再次引述,说明结论依然有效。总体来说,童年时期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可能获得高收入、快晋升,他们的债务水平也比较低。在导向成功的因素中,自控力,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智商测试结果更有影响力。

为了严谨,研究还比较了来自相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发现自控力强的孩子,成年后的经济状况显著好过自控力弱的同龄人。同时,自控力高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也能更好地保持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也对经济上的成功有帮助。

换句话说,达尼丁研究的结论是,童年时最宝贵的东西,是自控力,它甚至排在智商的前面。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呢?注意,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要针对自控力训练自控力,孩子越想要什么,就越是让他克制。

很多人的这个误区,其实来自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实验者找来一群孩子,给他们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谁在15分钟之内能忍住不吃,就能再获得一块。当时参加实验的孩子都很小,在3到6岁之间,而有的孩子忍住了,有的没忍住。

后来还有人做了追踪观察,发现当年那些忍住不吃糖的孩子,在后来的事业上更成功。当时很多人还得出一个结论,叫,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更有出息。

但是,这个实验是1966年开始的,而且样本数很少。参加实验的只有32个孩子,16个男孩和16个女孩,而且还有三个孩子因为年纪太小,并不理解游戏规则,相当于实际的有效样本只有29个。你看,从29个孩子身上,得出一个关于人类的真相,这是不是有点草率?当然,这并不能怪实验设计者,因为这个实验的初衷根本不是测试延迟满足对人生成就的影响。它的最初目的是观察人在几岁时会发展出自控力,而延迟满足与人生成就的关联其实是个附带观察。

因此,为了修正当初的实验,后来人们又做了更大样本的研究。

首先,有人提出,孩子能不能忍住不吃糖,取决于那个宣布规则的人,在孩子心里的印象。假如宣布规则的人之前对这个孩子失信过,孩子就大概率忍不住,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忍住不吃会多获得一块糖。

其次,还有人提出,家境是个关键因素。家境好的孩子不缺糖吃,他们自然能忍住。

综合以上种种,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新认知是,延迟满足本身不是能力,而是结果。它是一个人的决策习惯综合到一起,再结合当前条件做出的决策结果。与其说它是由能力决定的,不如说它是由习惯决定的。

那么,怎么培养这个习惯?错误的做法就是前面说的,针对耐心训练耐心,孩子越想要什么就越是不给什么。这大概率上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双重折磨。而正确的做法是,可以从这么两方面入手。注意,重点来了。

第一,让孩子经常获得满足。最好从小就想办法多见世面,从小吃过见过。把这个思路进一步延伸,可以让孩子多做自己喜欢,自己擅长的事。毕竟,人在做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时,多数时刻都是满足的。

第二,家长要言出必行,对孩子做过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孩子对未来有确定的预期,才能笃定当前这一刻的行为。

注意,前面说的方法与实验,更多针对的是只有几岁的小孩子。随着孩子成长,直到成年,训练自控力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两件事是确定的。第一,童年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年,七岁看老不是没道理。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点,这就是,七岁看老这件事的难度极大。即使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会被修正。即使是跨度惊人的达尼丁研究,也是在经过大量对比后,才得出“自控力很重要”这个结论。所谓七岁看老,绝对不是你我能随随便便看出来的。因此,面对孩子,家长们需要做的是去帮助,而不是去定义。

相关文章

  • 《自卑与超越》读书感悟之——青春期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把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带入新的情境,接受新的考验。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每个孩...

  • 微商早安励志语录正能量,新的一天开始了的句子:最公平的是时光,最

    最公平的是时光,最偏心的也是时光,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最后却活成不同的模样,新的一天,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

  • 2020-03-29

    最公平的是时光,最偏心的也是时光,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最后却活成不同的模样,新的一天,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 想成为牛人,先活成牛人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五年或者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从现在开始,此刻开始,先活成牛人! 我给...

  • 《把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活成恩典的模样

    娇儿美丽天使女神SKY用心分享一、感恩.1.代理商家人自行运做分享课程,每天都有代理商家人送来的学员报我的微课,现...

  • live like a clock

    把自己活成闹钟

  • 生活到哪都是美!!

    生活可以把你活成个油腻大叔, 你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 早安!

    早安! 最公平的是时光,最偏心的也是时光, 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 最后却活成不同的模样, 新的一天,努力活...

  • 佛光与眼泪

    文/东军 我把双眼闭上 心里塞满悲伤 都是来世间一趟 为何 有人活成太阳 有人活成月亮 有人活成沙砾 有人活成一具...

  • 把过程活成习惯

    “她也想做一个默默努力,不刻意要结果,却把过程活成习惯的孩子” 大学时,她曾因为一次比赛没得到想要的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每个十年,活成新的青春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xv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