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第三章 脏象学说2

第三章 脏象学说2

作者: 严维红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07:49 被阅读0次

二、脏腑与形体组织及四时阴阳的关系

       《内经》提出了内脏主五体的理论,《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灵枢。本藏》又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同时还指出:“肝应爪。”《内经》强调五脏合五体,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论述五脏的所合所荣,即“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论述了五脏的其华其充,即“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其华在毛,其充在“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千......“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不论其云所合、所荣,“其华,其充”,都在于说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皮,其华在毛;肝主筋,其华在爪;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四白;肾主骨,其华在发。《内经》以内外联系的观点,把体表组织器官划分在五脏统辖之内,这不仅体现了中医脏象学说的整体观思想,并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从外在的五体便可以测知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当为少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当为太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指长夏之气)。”原文明确了五脏与四时相合,是以四时而分阴阳太少。一年四时分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然春夏之阳与秋冬之阴又各有多少之别,所以将春夏分为少阳与太阳,秋冬分为少阴与太阴。如张志聪所说:“岁半以上为阳,而主少阳、太阳;岁半以下为阴,而主少阴、太阴。”盖春季阳气始生,故春为阳中之少阳;肝通于春气,故肝亦称阳中之少阳。夏季阳气隆盛,故夏为阳中之太阳;心通于夏气,故心亦称为阳中之太阳。秋季阴气始生,故秋为阴中之少阴;肺通于秋气,故肺亦称为阴中之少阴。冬季阴气隆盛,故冬为阴中之太阴;肾通于冬气,故肾亦称为阴中之太阴。长夏即至阴,至阴者,阴气将至也;脾合长夏,故谓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脏与四时阴阳相应,这是人体阳气适应自然变化的结果。盖阳气升发于春,盛长于夏,收敛于秋,闭藏于冬,而人的五脏之气与四时阴阳的升降浮沉具有相应的节律性,因而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统一整体观。《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正是强调顺应自然变化,使人体五脏之气与四时阴阳保持平和协调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官、九窍的配合关系

       五脏主五官九窍,《灵枢。五阅五使》说:“五官者,五藏之阅也。”是说人体耳、目、鼻、舌、唇等五官,乃是五脏的外候。具体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又说:“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这些论述表明,五官七窍的功能,取源于五脏。只有五脏的功能正常,精气才能营养七窍,五官七窍的功能也才能正常。此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还指出“肾,开窍于二阴”,即肾司二阴。概括言之,五官、九窍均由五脏所主,因此九窍的功能失常,必当责之五脏,并从五脏进行调治。五脏分主五官、九窍,而五官、九窍又各与五脏相通,其中最突出的是眼目。《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即肾之精主瞳神),筋之精为黑眼(即肝之精主黑眼),血之精为络(即心之精主目眦),气之精为白眼(即肺之精主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即脾之精主眼睑)。”这一五脏精气分主眼目各部的理论,成为后世眼科学中“五轮学说”的理论渊源,对眼科临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五脏化五液,恶五气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液来源于水谷,通过脾气的转输,分别归藏五脏,变化而为五脏各自所主的水液,是谓五脏化液。五液分别濡润五脏相关的孔窍,心主血,汗为血之余,故汗为心之液。肺司呼吸,鼻为肺之,窍,涕出于鼻,故涕为肺之液。肝藏血,开窍于目,泪出于目,故泪为肝之液。涎为口中津液,脾开窍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唾为口液中较浓厚的部分,而肾主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舌下金津、玉液两穴为液出之通道,故唾为肾之液。五脏化五液,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五液的异常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灵枢.九针论》云:“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藏气所恶者也。”肝为风木之脏,与四时中的风气相通,易于感受风邪;且肝主筋,其病变多见风动之状,故日“肝恶风”。心为阳热之脏,与四时中的热气相通,易于感受热邪,其病变又多火热之症状,故日“心恶热”。肺为清肃之脏,外合皮毛,虽与四时中的燥气相通,但却更易被寒邪所袭,《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所谓“形寒寒饮则伤肺”,其病变亦多见寒象,故日“肺恶寒”。肾为寒水之脏,与四时中的寒气相通。但因肾藏精、生髓,其性喜润恶燥,燥胜则伤精,其病变亦多肾阴亏损之内燥证候,故日“肾恶燥”。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谷精微,与长夏湿土之气相通,外受湿邪最易伤脾,脾失运化又可以产生内湿,其病变又多见湿象,故日“脾恶湿”。

相关文章

  • 第三章 脏象学说2

    二、脏腑与形体组织及四时阴阳的关系 《内经》提出了内脏主五体的理论,《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藏所主:心主...

  •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于体内之内脏,表现于外之表象, 五脏六腑与奇恒,以象测其生病理。 藏象学说的特点...

  •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二

    二、脏腑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腑学说的形成 脏腑学说即是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古代劳动人...

  •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方天地(转罗博士文章)

    在中医里边有一个著名的学说,叫“脏象学说” ,什么叫“脏象学说”?这脏就是我们的内脏,象就是内脏在外边的表现,比如...

  • 脏象学说之心

    心 心主血脉华在面,藏神窍舌汗为液, 在志为喜膜包络,卫外护心邪不犯。 1.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靠心气,心气充沛运...

  •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四、脏腑学说的特点

    脏腑学说就是脏象学说。脏有“藏”的意义。“象”有形象、征象的意义。脏象是指人体内部的各个脏器居于体内,藏而不见。而...

  • 第三章 脏象学说1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藏,泛指体内的脏府;所谓象,是指脏腑功能反映在外的征象。张景岳...

  • 第三章 脏象学说8

    九、人的生长壮老规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 第三章 脏象学说4

    六、人体精、气、神的概念 精、气、神三者,是人的生命之根本。三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脏藏精,精为神之...

  • 第三章 脏象学说7

    九、人的生长壮老规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脏象学说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bd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