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本书,挺有意思的。
书名叫《稀缺》
在百度百科里,稀缺是这样被介绍的:“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有人说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是稀缺,也有人说只要满足其一就是稀缺。其实我觉得可以中和一下。首先,稀缺资源代表着有一定的需求性和稀有性。所谓“稀缺性资源”,就是少而珍贵的资源,物以稀为贵,所以有用的东西其价值一定不菲,但一些艺术界中值得珍藏的东西,它的使用价值很高吗?不一定,但它的历史纪念意义必定非凡。所以一些实用性不高的东西要想成为“稀缺”资源,首先数量少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人欣赏,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想当年的和氏璧,刚出土时并没有人欣赏,而后成了玉玺却是稀世奇珍,就是这个道理。
上面这段文字有些长,看起来也比较拗口。
在我看到的这本书里,稀缺是这样被定义的:稀缺,给人带来紧迫感。
稀缺会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降低人的执行力和智力。这是一种心态。当你形成稀缺心态时,就等于默认自已是贫穷的,自已是忙碌的,自已是孤独的。一旦我们形成这样的认知预设,就会不断重复着贫穷、忙碌与孤独,所有的执行力都耗在无意义的纠结中。
而为了避免这种稀缺心理的出现,可以采用外在的干预,对重要的事情保持警觉,找准关联行动时机节,在充裕时行动,从富足起步,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就像书里写的一样,“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搏,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规划和管理好“时间”,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