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健康时,我们会认为我们会永远健康;当我们没有面临疾病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永远不会面对疾病;当我们没有临近死亡,我们更不会认为,有一天我们会走向死亡。健康和疾病、死亡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当我们健康时,我们可能会去追逐金钱、事业、地位,追逐家庭的幸福等等,我们不知道,我们最富有的财产就是我们身体的健康。当我们历经疾病的时候,我们突然会发现,健康对我们意味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都这样的值钱,我们全身的组织器官就可以让我们成为千万富翁。
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呢?死亡的意义是什么?物质世界的现象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早晚都有消亡的那一天,人生更是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人是有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它提醒我们,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贫富贵贱,美丑智愚,最终都要接受死亡的邀请。当人们握紧两个小拳头,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时,似乎想抓住一切,然而,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却不得不无奈而痛苦地松开双手,放弃你在人世间的一切财富和名声,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化作一把残骨灰烬。与此结伴而去的是你的所有快乐痛苦,期盼梦想和爱恨情仇。
人们试图用工作和娱乐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刻意回避思考死亡,但死亡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它始终是如影随形般的存在的。有宗教信仰和哲学素养的人都知道,人类的心灵(灵魂)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肉身只是灵魂临时居住的“房子”。岁月在流逝,肉身必然消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真正要回答的是拜伦的问题:“那颗受苦的灵魂去了哪里?”
乔布斯在遗言里写道:“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正向我靠拢。”他的努力奋斗无非是为了“社会名誉和财富”,而这些名利和虚荣在死亡面前却显得毫无意义。贪欲害人啊!他在遗言中说:“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李开复在患癌症后的反思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我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灯,······狂心难歇,最后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身体病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病得更严重!我清楚地看到,追逐名利的人生是肤浅的,为了改变世界的人生是充满压力的。”你看,多么深刻的领悟和忏悔啊!李开复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病中醒来,昏聩的心灵也醒过来了。就算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我也势必要远离过去的生活方式了。”
一切都是因为私欲遮蔽了心灵的智慧。人们任由自己贪欲推动而行,给自己的贪婪和虚荣套上影响力、事业、为人类、建功立业等等冠冕堂皇的帽子,然后拼命努力,从此迷失在浮华之中。而一旦死亡来临,窗户纸就被捅破了,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了。既然死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观念,那么摆脱对死亡恐惧就是摆脱心里惧怕死亡的这个念头。其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修心二字,具体说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途径。
第一个途径:建立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
一切的学问,包括宗教信仰都是为了“放心”二字,也就是说给灵魂找有一个安身之处。如果你虔诚地信仰基督教,那么你就会坚信上帝没有为信徒留下任何罪债和刑罚。圣经说“信徒在今生经历的所有苦难都是来自他们的天父上帝,祂这样做是出于爱”,因此,死亡并不是一种刑罚。你会“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在地上是寄居的客旅,不可贪爱这个世界”。真正的你——灵魂——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是一个不朽的存在,它的存在并不依赖肉身。
死亡就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当身体归于尘土,灵魂将来到上帝的面前。也就是说,当你完成了上帝的使命之后,上帝就会把你接到他那里,使你进入永恒的福乐中。这样,当死亡来临之际,你就会为死亡将会带给你幸福生活而高兴。因为所有的烦恼、焦虑、痛苦、担忧、罪恶等等都将结束,这样你不仅不会恐惧死亡,而且会渴望离开这个世界,盼望与基督同在。信仰可以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甚至盼望死亡。但这里的关键取决于一个字,那就是:信!虔诚地相信!(具体参阅《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一文)
第二个途径:深刻的哲学思考和领悟
在今天这个物欲社会,如果一个人拿着一本哲学书籍在阅读,周围的人立即会哈哈大笑,嘲弄道:“都什么时代了,不去赚钱,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种经济动物竟然不知道哲学能够启迪智慧,认识真理,带来快乐。
第三个途径:去贪欲。
为什么这个办法可以呢?因为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喜欢生,如果没有对生的贪恋,就没有对死的恐惧,贪生的人必然怕死。对财富的贪婪,失去财富就会让你烦恼;对名声的贪婪,失去名声就会让你烦恼;对健康的贪婪,生病就会让你烦恼;对长寿的贪婪,死亡就会让你恐惧。所以,去除名利之心,名利就不会累心;去除贪生长寿之心,疾病和死亡就无法让你恐惧。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告子说:“食色性也。”人要吃饭是天理,但是过份求美食则是贪婪的人欲了。去贪婪之心就是王阳明的“去私欲”,当你把心中的爱名利和贪生怕死的私欲去除干净,这就是圣人境界了。到了自己境界,遇到任何事情心都如如不动,这样怎么可能存在恐惧呢?“真己”既然永恒,那么对肉身这“一团血肉”还有什么留恋呢?(具体参阅《谁知我心?——王阳明》一文。)
目前,人们推崇一种“新幸福”的观念,意思是:从物质财富中获得快乐的时代已经结束,快乐的人生必须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外物的束缚,让自己重新拥有自由。其实,这个“新幸福”就是真正的学问。就是学问为己,从“以他人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新幸福”的的境界非常高,它的本质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士人追求的“孔颜之乐”。所以,被洗脑多年的中国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幸福到底是什么?”的答案。和平年代,吃饱穿暖总是容易的,为什么要无止境地贪婪呢?所以千万不要让那些物质主义思想影响到你的快乐心情。(参考《你幸福吗?》一文)
第四个途径:知命信命认命。
中外圣人都是悟道之人,悟道之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知命信命认命。《礼记·祭法》中说:“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古希腊哲学家毕泰戈拉说:“一切都服从命运,命运是宇宙秩序之源。”;圣经上也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凡事都有定期,死亡是上帝所定落幕的日子”;“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是永远常存。”这里,“定命”、“定期”和“神旨意”就是天命,“遵行”就是畏天命,顺天命,安天命。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就是“知天命”,他自述“诚知生死之有命”,也就是心里领悟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真相。所以阳明先生“恭敬奉承天命”,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是“心如如不动”,临终以一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坦然而去。
圣经《旧约·传道书》里说:“生有时,死有时”,生死有时。当我们真正从心里认可“生死有命”,一切都有定数时,我们就可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境况,不管顺境、逆境还是死境,都一笑置之,像曾国藩一样“笑而忘之”。(具体参阅《认识命运》和《知命信命算命》两篇文章)
以上四个途径其实都是相通的,甚至是一回事。只要是修行之人,不管通过哪一个途径都能够实现了生死的目的。不过,如果仅仅依赖阅读文字是没有用的,不管是信仰信命去私欲,都一定要去做才行。
人生的剧本的确是早已写好的,编剧和导演就是“心”,“一切唯心造”。圣人知天命就是用心领悟到这个剧本内容。人作为演员,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角色,这就是命运。可惜世人偏偏以假当真,把戏中的荣华富贵当真,把戏中的恩爱情仇当真,把戏中的生老病死当真。他们忘了自己早晚要走下舞台,而下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所以,人生必须做到“演戏、看戏、不入戏”才是学问的功夫。
叔本华提醒人们:“一个人的一生总的来说就是被希望愚弄以后,一头扎人死亡的怀里。除此之外,还有个体意欲的贪得无厌——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每一个愿望的满足就产生出新的愿望,这样的渴求永难满足,了无尽期!”
一个人应该从人生的终点看人生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一个智慧的人应该思考,假设没有明天,你该怎么生活?同时,要认识到,正是无止境的贪婪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不要再用成功、事业、理想等等冠冕堂皇的词汇欺骗自己。从这里出发,与自己的心灵交流,问问它,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健康,都能够远离疾病,更能够从容的走向死亡。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能说一生无悔,喜乐安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