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听说过《理想国》和《乌托邦》,以为都是游记形式的虚构作品。最近看了看,还做了很多笔记,很有感慨。
首先这是一部哲学作品,不太容易懂,我的理解可能也有很多错误吧。柏拉图通过虚构的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对话,用辩证的方式,设想出了一个他心中最完美的人类社会模板,同时也涉及了很多哲学和人类社会事物和概念。
这个最理想的城邦国家由哲学家管理,由公务员和战士进行辅助,然后是工匠等普罗大众。社会的这三个成分,也对应着单个人灵魂的三个部分,即理性(爱智),激情(爱名),欲望(爱利)。不管国家还是个人,由“节制”来让三个部分和谐平衡,这就是勇敢;让每个人在城邦中(或三部分在同个灵魂中)各司其职,这就是正义。
管理者和护卫者都不应有私产,由公民供养,顶多获得荣耀,他们得到的真正奖赏是美德。
从管理者到平民,就是从金银到铜铁,但后代不是一成不变,必须按照他们的属性安排到合适的阶层。
男女平等享有从事某个职位的权利,只要他(她)的天赋适合。
妇女和儿童是公有的(这里有歧义,妇女公有的本意应该是可供任何人追求的意思),国家控制结婚,优先给英雄婚姻,其他人的求偶(应是结婚)权由抽签决定,孩子被送进公共托儿所,学习音乐文化和体育,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谁,亲戚关系凭借出生年月来估算。只允许适龄男女生育,不符合条件而出生或者有缺陷的孩子将被秘密处理掉,同时国家会出于大局而对别人隐瞒此事,这是必要的“虚假”。插一句题外话,优生论反人类。想要制造超人的结果,就是连一个超人都不会得到,只是把所有人在其他人的心中都变成残次品。
人类所有的是可见世界(洞穴中的投影),但真实实在的却是可知世界(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善就是太阳,把可知世界投射进可见世界。虽然我不懂哲学,至此也能看出这似乎是唯心论了。
神做了一张床是实在的是可知世界的是不变的,木匠做的床是可见世界的是易变的,画家画的床仅仅是种模仿,和神的床(真理)相比已经是第三级。诗人的戏剧也是如此,是对心灵的模仿,但模仿理性部分是极难的,多数都是通过模仿喜剧和悲剧这种欲望的部分,如果人经常观看这类戏剧,会被潜移默化影响,使心中失去节制,欲望部分战胜理智部分。所以理想国不欢迎诗人。
柏拉图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仅把它当做模板。接着介绍了当代表爱智的理想国堕落时,按腐化的顺序所依次形成的四种政体: 爱名的斯巴达制,爱利的寡头制、民主制和僭主制,这几种体制应该都是当时希腊某些城邦的真实情况的总结。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 民主制为了反抗寡头制,形成了掌权者,富人,穷人三个阶层,人数最多的穷人阶层必然会有一个头儿,这个领袖日后就会成僭主。为了屠龙,反成恶龙。
看到这里时,不免联想到了其后的两千多年里,有多少此类假借人民名义造反的“僭主”啊!毛骨悚然
柏拉图的辩证法,最终得到了一个极权国家。而且辩论中有些是诡辩术,有些则不那么经得起逻辑推敲,有些在今日看来纯属胡闹,还有些甚至要靠迷信方式恐吓吓阻…
但仍然让我非常非常感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灵魂又是怎么回事,谁是不朽的,美是什么…这些概念和名词,今日的世人仍然困惑,两千多年前这些现在看来和衣不裹体也差不多的先人们,竟然孜孜不倦的对此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和辩论。他们得到“真理”时的喜悦满足跃然纸上,那种坚持用自己窥探到的宇宙的“奥秘”去生活的自豪震撼了现实中因为鸡毛蒜皮而喜怒哀乐的我们。
惭愧,真的。
补记:看了看笔记,梳理了一下要点:
1,洞穴比喻,包括了五种东西。 可见世界(洞穴内投射进来的影子),可知世界(洞穴外真实世界),善(负责投射的太阳),灵魂(跑出洞穴的人),还有隐含没明说的真正的各个学科(让灵魂的眼睛和大脑转向洞穴外)
2,灵魂分三部分:理智,激情,欲望。
理想国内分三部分:爱智的哲学家为王,追求激情爱胜的战士为护卫,追求利益爱利的工匠等平民。
城邦政体分为三大类: 节制正义善的理想国,当统治者堕落时形成的贪图虚名的斯巴达,当统治者和护卫者一起堕落的充满欲望的寡头制+当全民一起堕落的民主制+民主制再堕落后的僭主制。
3,当人能用理智控制灵魂,就是最大的善,会得到最真实,也会最快乐。反之,被欲望控制的灵魂,最不幸。
4,用正义之名,行不正义之事,给自己牟取利益的人,放纵了欲望,即是伤害了理智,伤害了自己的灵魂。
柏拉图的论述,试图描述什么是真实,什么真理,什么是美本身而不是美的具体的易变的映射。也许他的很多结论是错的,但我衷心的佩服,重读时不禁有些热泪盈眶,就像听帕瓦罗蒂的歌剧时一样,也许美的事物总能够引起共鸣吧。
这种追求美的过程,就是美的本身,而且按他的说法,更是高于美的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