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与社会读书
张无忌一句义父没死,直接导致父母的惨死,这孩子为什么那么“蠢”?

张无忌一句义父没死,直接导致父母的惨死,这孩子为什么那么“蠢”?

作者: 酒色和尚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09:43 被阅读3次

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他所展现出来的所有表征举动,都是他过往经历的一种反应。

如果你觉得有些举动不能理解,一定是你还未洞察到背后的原因。

所谓事出必有因,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丨01丨

最近,新版《倚天屠龙记》正在热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张翠山夫妇携子张无忌回到中原,遇到金毛狮王谢逊的仇家,为了消除武林人士对谢逊的追杀,两夫妻一口咬定恶贼谢逊早在九年前就已死掉。

谁知此时,张无忌失声哭道:“义父不是恶贼,义父没有死,他没有死。”随后又在西华子的引诱下,说出:“我不说”三个字,最终坐实了谢逊还活着的消息。

十岁的张无忌,用两句话挑起了整个江湖的纷争,同时也间接导致自己的父母被迫自尽。

在看这一段时,弹幕上纷纷留言:这蠢孩子太坑爹了、这孩子脑子有问题啊、张翠山殷素素何等聪明却生了一个蠢孩子、张无忌怎么这么笨、张无忌也太傻了吧···

这样的评论很多,竟然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说这些话的人难道都不看故事背景么?作为一个十年都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的人,除了自己和父母、义父,从没有见过第四个人,全然不知外面的人有多凶险,也不知义父谢逊有众多仇家,更不晓得谢逊与屠龙刀和整个武林有如此利害的关系。

作为一个环境造就的心性单纯至极的人,听到平时温和慈爱的父母,纷纷倒戈自己的义父为恶贼之时,他的世界观是颠覆的,他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他的哭叫声不是非常正常的吗?

很显然,很多人都脱离了这个背景,去评判张无忌的言行举止,如果把张无忌的话还原到他所处的背景中,我们自然也就理解他为什么“这般蠢笨”了。

丨02丨

这种脱离事件的背景,对别人做出错误解读的现象很普遍,譬如《红楼梦》里第七回送宫花事件。

也正是通过这件事,很多人对林黛玉才产生了刻薄、小性子的印象,但真的是一种误解。

我们来回看一下原文: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看完这些话,是不是觉得林黛玉够刻薄的?够小性子的?如果只看这段文字,说她刻薄我也无话可说。

但是纵观这件事的前因,你就会觉得林黛玉“刻薄”得对!甚至“刻薄”得还不够!

其实,这些宫花是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给姐妹们的,送人的先后顺序薛姨妈交待得很清楚了。

原文: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注意了,是先黛玉,后王熙凤。但是,作为王夫人陪房奴才的周瑞家的,为了巴结王熙凤、王夫人,不顾当时极为看重的礼节,私自改变送宫花的路线,将最后两枝送给客居贾府的林黛玉,搁谁谁不生气?

周瑞家的是贾府里的老狐狸了,这种礼节她焉能不知道,这是明着胆欺负林黛玉,不尊重主子,是典型的看人下菜碟的货色,林黛玉冷冷地说她一句,算是对她极为客气的了!

理清了来龙去脉,你就不会觉得林黛玉刻薄小性了,反而觉得周瑞家的那张老脸世俗得可恶!

丨03丨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去探究它发生的语境和背景,只看到它的结果,就妄自评判一个人的对错,这是极为片面的,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误会和不理解,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每个人几乎也都这么做过,还自以为自己很正确,一副自以为是的绝对正确姿态,鄙视别人的行径,其实是自己浮于表面的无思考论调。

做父母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教年幼的孩子解答一道数学题时,你通过比喻或者类比等极其容易明白的方法,认真教他,但是怎么教他都不会,于是你还特别生气,埋怨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笨呢?

其实,问题往往不出在孩子这里,而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在教孩子的时候,通常会忽略他的知识存储容量、理解程度、学习能力,而是把他当做一个和自己水平一样的成年人来对待,这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很多父母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候,让孩子做一件事情,你认为这件事情极其容易,但对于他来说却非常之难。往往你自己无法理解,这么简单的一个小事情,对于他而言,为什么会这么吃力,有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大发脾气骂孩子蠢材笨蛋,怎么教都教不会!

其实,这个时候,你就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你用自己现在的理解力,要求孩子的理解力,跟你在一个水平上,这个根本不现实的。

所以,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意识到,他只是个孩子,他不是你,不要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任何事情,一旦脱离当事人所在的处境去看,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丨04丨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杨宝德被人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

原因:常年受到导师的压榨,最后出国无望,学术无果,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

2018年1月17日,知名编剧六六在微博转发了《寒门博士之死》一文,并评论称,“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脑子里想什么?装个窗帘、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委屈死了? 到底是个村娃,自视甚高。俺们跟师,出门拎包抱着被子,鞍前马后办入住,洗洗涮涮还生怕师父不满意。人哪!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谓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

很显然,她忽略了杨博士自杀的背景,把自己还原到事件中,认为伺候老师很正当。

我就非常愤懑:请问你当时背景年代跟杨博士的能一样吗?不同的时代背景“伺候老师”的性质能一样吗?一个主动跪舔老师,一个被迫屈从于导师的压榨,能一样吗?再者他的导师人品和你的老师人品能一样吗?常年累月做与学术无关的家务事,导致没时间去做学术,这个不正常的事态你了解吗?

这是典型的脱离了事件的背景,拿着浅层的原因对比当时的自己,得出农村孩子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狗屁结论!

说得好听点,这是无知者自以为是的狭隘障目;说得难听点,这是对死者尊严的践踏和不尊重!

任何时候,评判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时,一定要看它的前因,去究其逻辑根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被情绪牵着走,结果作出偏颇性的结论,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相关文章

  • 张无忌一句义父没死,直接导致父母的惨死,这孩子为什么那么“蠢”?

    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他所展现出来的所有表征举动,都是他过往经历的一种反应。 如果你觉得有些举动不能理解,一定是你还...

  • 武林公敌(十九)

    是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张无忌天真无邪地脱口而出一句不谙世事的“娘,你为什么说义父是狗贼?他活的好好的,为什么...

  • 张无忌

    金庸先生的江湖里有太多的大英雄,但是我最喜欢的只有张无忌。 其中最爱苏有朋版的张无忌。 小时候父母双亲惨死在自己眼...

  • 金庸笔下的人物有哪些笑话

    1. 张无忌问张翠山:“爸爸,为什么我没有弟弟和妹妹呀?” 张翠山气呼呼地说:“谁让你不去你义父那睡!” 2. 徐...

  • 我是张无忌

    我是张无忌,出生在冰火岛,孩提时代身边的人只有爹娘和义父。某一天,风向对了,爹娘要带我们一起离开冰火岛,义父却不...

  • 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招姑娘喜欢,除了武功和地位,一个特点很重要

    本文是关于父母爱情对张无忌感情生活影响的第四篇,也是收尾篇。 张无忌的妈妈殷素素临死前跟张无忌说了一句话: “孩儿...

  • 【读书打卡】第173天/有效教养

    放学归来,孩子第一句常说的话往往是“妈妈呢?”哪怕直接面对的是爸爸。为什么呢?分明父母对孩子都是满满的爱啊!为什么...

  • 张无忌为什么那么厉害?

    1. 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排在首位的自然是金庸老先生的书。他的作品里面我很喜欢的一部便是《倚天屠龙记》。我看过很多...

  • 张无忌蠢萌蠢萌的懵懂初恋

    黄蓉曾感叹“武功越来越强,心中却越来越不快活,反不如小时候什么也不会,倒是没牵没挂,无忧无虑。”聪慧灵巧如她也料不...

  • “为了你好”无形之中的道德绑架

    为什么母亲对孩子无私付出,竟然换来惨死刀下的结局?是儿子性格的缺失,还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无忌一句义父没死,直接导致父母的惨死,这孩子为什么那么“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zj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