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开始快速提升,GDP也保持了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3679亿,增长到2018年的900309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奇迹般的增长,被誉为“中国速度”。
1985年,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是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党的政策,人民的福音。财富的增长,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的进步,也促使社会阶层悄然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所谓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百度百科
毫无疑问,大多数经历过贫困的中国老百姓,都想要过上好日子,而且也能通过努力过上好日子。但是,能够达到中产阶级的毕竟还是少数。这是由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还不高。在这种背景下,努力生活成为常态,大部分老百姓还并不富裕,并没有上升到中产阶级。还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似实现了中产,其实本质上还不算,这部分人被称之为伪中产。

这是一个光鲜的群体,名校毕业,工作体面,从农村或县城奋斗到省会或一线城市,结婚安家,热爱知识和学习,也追求生活品味和品质。但这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子女的教育,房贷,父母的健康问题,养老问题都是让他们焦虑的因素。

他们有共同的特征,不少小家庭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但是父母不一定是城市中产货富裕阶层,但是他们竭尽全力用大半辈子积蓄帮助子女凑出房子首付款,买车,给彩礼娶媳妇生孩子,使子女看上去光鲜体面像个城里人,符合中产的外在标准,而实际上,子女自己的续航能力却严重不足。

欧美的中产数量较多,中产家庭的子女大多大学毕业后靠自己成为中产,不靠爹妈照样根基稳固,各方面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又有较好的福利,一旦建立了家庭进入了中产生活,与原生家庭也没有很多经济关系,基本会比较稳定甚至还会不断上升。

中国的伪中产则不同,如果父母条件比较好,子女能力也不错,则续航能力就比较好,能维持一定的中产水平。如果来自条件不太好的农村,那么他们续航能力则很差,存在很大的泡沫。淘宝、拼多多能够成功,就是准确的了解中国这个群体,了解这个庞大的群体的消费能力。再加上消费主义的宣传,各种消费的陷阱在等着他们。

伪中产并不是个贬义词,他们勤奋努力,追求幸福,值得肯定。只是在通往中产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艰辛坎坷。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认知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从长计议。
喜欢就请关注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