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何以为家》,并和家长一起分享了观后感。
“既然没有能力去陪伴和教育孩子,为什么要生呢?”一位母亲深有感触地说。她的提问引起了在座的家长的深思。
我听着大家的发言,想到电影里的情景,对家有了更深的体悟。有家长感慨道:“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何以言家?”是啊,这正是这部电影触动人们神经的地方。
可是,电影主人公小男孩的举动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把没有尽养育之责的父母告上了法庭,而只有十二岁的他却承担了本不是他这个年龄该承受的责任——他养育了一段时间别人家的幼儿。
其实,影片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对那些无力承担父母责任的人,如何解决是好?看了这部电影的家长几乎都是难受和压抑,有的母亲泪流满面。我从中却看到了希望,那是主人公小男孩的呐喊与行动,他代表的是人性的善良。
如果说贫穷和愚昧泯灭了他父母的良知,那么小男孩的童真却在拯救这个堕落的世界。尽管小男孩也面对着他自己无法应对的问题,可他的行为昭示了何以为家?他纯朴的爱,便是那个被母亲抛弃的幼儿的家,他想尽一切办法去照顾幼儿,呵护幼儿,虽然他最后不得不放弃他这个年龄无法承担的责任。
当然,这部电影还揭示了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战争、贫穷、愚昧对家庭带来的创伤。可无论如何,只要爱还在,希望就在,家就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