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我去塘下听了董老师的一节《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这节课跟我很有缘份,正是2019年参加温州小班化优质课的一节课,但是上完太久了,印象也有点不深刻。
在我以为我会对这节课没什么感觉的时候,事情却不是我想的这样,我对这节课很有感觉。
在认真听董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很多想法。
确实,董老师这节课在小数读写上,上的很扎实,但是后续引导学生研究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细分的这种体验,我不太认可。
首先,她的第一个材料是米尺,在米尺上找到0.6米,然后给的材料是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材料。学生还只有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只需要学生了解细分成10份就可以了,也就是一位小数,这样的材料大大加深了这节课的难度,而且学生做了这个后对后续的学习并没有帮助。
其次,董老师又呈现了温度计,她的意思是希望通过温度计,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成了十份。想当然的,这个效果非常不好,导致后续画图时,学生平均分成10份的这个概念根本没有建立。
所以,我也在想,怎样让这节课更凸显数学素养。
我觉得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
可以直接用点子图这个素材,创作自己心目中0.3。我认为孩子在生活中是有经验的,他是模糊的知道,0.3是要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的。
那么就让孩子自己画,画出来后对比,为什么都是取三份,为什么都是平均分成10份,不平均分成9份、8份。
我觉得这是这一节课可以凸显素养的关键,也是这节课的关键。
甚至,接下来可以出现画错的同学,为什么他的不是。
最后,再整理所有的一位小数和分数勾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