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弥漫性紧张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自己身体僵硬、情绪焦虑、身心无法放松?如果你回答「是」,那么你可能陷入了一种弥漫性的紧张状态。
在一些情境中,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紧张情绪,比如见一个陌生人、刚毕业参加工作、面对一次重要的考试、当众发言、没能完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这些情境中我们之所以能意识到自己的紧张情绪,是因为往往此时我们的身体会有明显的紧张反应:心跳加速、出汗、脸红、颤抖、说话没有底气等。
在另外一些情境中,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紧张情绪,但身心紧绷,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些情境常常出现在社交场合或者在我们独处的时候,那种紧张的感觉就像一种弥漫性的背景,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调。有时我们会说:「×× 是一个容易想得多、精神紧张的人。」「×× 有焦虑型人格障碍。」「×× 总是多愁善感,一旦有点儿事就睡不好觉。」……
其实,比起那些显著的紧张情绪,这种弥漫性的作为日常生活基调的紧张情绪对我们的伤害可能更大。因为它不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经常被我们当成一种性格特征而忽略掉,或者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除非有人提醒你:你的脸部肌肉很僵硬,你其实一直没放松。这种被习惯性忽视的隐性紧张情绪,很难被我们发现和纠正,它使我们战战兢兢,无法放松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也无法享受生活的快乐。
02为什么我们总是很紧张?
之所以会紧张,有一小部分原因同人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也就是同神经类型有关。比如属于抑郁气质类型的人,其神经类型为弱型、不平衡型,所以当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他们因为神经的调节能力偏弱,因此抗刺激的能力也就偏弱。为了避免外界刺激对自己造成过强的冲击,他们会相应地展现出保护自己的姿态,变得极为敏感,草木皆兵。但除了先天的因素,更多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
(1)互相攻击的家庭氛围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一种不幸的家庭,就是互相攻击型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养成了一种相互找对方的缺点、找对方的碴儿,以获取自身力量的奇葩的相处方式。起初可能只是夫妻间的相互不满、相互贬低、相互攻击,做彼此的差评师,从来不夸奖对方。
后来有了孩子,这种相处方式就蔓延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也有可能在这种家庭中,夫妻间不存在相互贬低,但孩子总是成为被贬低、被攻击的对象。语言暴力纷飞,让孩子时刻处于一种心惊胆战的状态。更严重的问题是,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一个人是很难放松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触碰某个「地雷」,或者哪里炸响一个「炮仗」,所以他得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很多孩子从小就处于神经衰弱、头痛紧张的状态,去看医生,往往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检查结果。
我建议有这种症状的孩子的家长,先审视一下你们给孩子构建的家庭环境。它是不是一种放松的环境,孩子能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释放天性吗?很有可能孩子神经衰弱、头痛紧张,就是由你们构建的过于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导致的。
(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喜怒无常,情绪就像过山车。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是不容易适应的瞬息万变的环境。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长大,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这是每个生物生存的本能。所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总是提心吊胆,时刻保持警惕,自然就容易紧张。
(3)规矩比人重要的家庭
有的家庭很奇怪,给孩子定的规矩超级多:大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小到在沙发上坐着的姿势,应该穿什么鞋子、衣服,等等。事实上,你会发现,这种家庭里的父母本身就充满了攻击性。所谓规矩,不过是他们释放自己攻击性的一个借口。
这些父母通常有着严厉的超我,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更像警察,而不是父母。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一定是压抑的、无法放松的。他们必须时刻遵照规矩去生活,而不是自由轻松地生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严肃、不放松,时刻表现得战战兢兢,因为担心自己和规矩发生冲突。
(4)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一个人缺乏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早年有过分离创伤,也可能遭遇过霸凌,还可能因为父母感情不和。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很难放松。我曾经见过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觉,抽很多的烟。他已陷入如此紧绷的状态,可想而知,他的生活质量一定很差。
(5)自我评价过低的人
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其紧张情绪是比较明显的,因为这通常跟他的自卑心理有关。他总觉得自己差,更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因此焦虑、敏感,无法放松。毫不夸张地说,紧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03如何检查自己是否存在隐性的紧张情绪
自问:在大部分独处的时间里,你允许自己悠闲放松吗?还是总是感到焦虑,然后进行自我攻击?
很多人的回答恐怕是:很难放松。那么,容易紧张的人,尤其是容易产生隐性紧张情绪的人,他们的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
(1)自我攻击比较多
这来源于要求严苛的父母和规矩太多的家庭。自我攻击比较多的人,通常自我要求会非常高,他们的心里仿佛住着一个警察,时刻在监督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自己没有达到标准,就马上实施惩罚。一个自我要求很苛刻的人的内心就像一座战场,时刻在发生着战争。
如果将人的内心比喻为一个家的话,这样的人没办法给自己营造一种舒适的内心氛围,总是把内心的家当作审判场、断头台,时刻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和铁锤。
(2)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很强
容易紧张的人很难真心依赖别人,他们要么让自己蜷缩成一团,要么表现得很强势,但这两种做法都无法让他们与别人构建和谐放松的关系。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往往是强与弱的关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他们还习惯对客观环境进行负面推测。比如一些人在进入一个新的场合或者和一个陌生人见面时,总是容易紧张,因为他们最初对客观环境的基本假设都是负面的,认为别人都是不喜欢自己的。这些一闪而过的假设,往往来源于他们很久以前的经历。
时至今日,这些经历依然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对人群充满恐惧或敌意,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对内压抑自己的需求,像一个内压过高的密闭的瓶子,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3)容易焦虑
有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没办法让自己静下来。他们心浮气躁、坐立不安,总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够好,总觉得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处于焦虑状态中的人,其本身的生活节奏是被破坏了的。
每个人天生都有可以跟人或事物建立深层关系的能力,可他们却丢失了这种能力,只能跟人或事物建立浅层关系。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做事都比较功利,也就是把自己工具化了。
比如:整天都在学习,但其实他根本不爱学习;整天都在相亲,但其实他寻找的根本不是爱情,仅仅是一个适合结婚的人;整天都在加班,但其实他并不热爱工作,拼命工作只是为了挣钱。
……这些人为了一个个的「社会目标」而忙碌,但内心总是惶惶不安。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和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容易把自己完全功利化、工具化。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之所以走在焦虑、抑郁的边缘,就是因为他们过度地把自己市场化了,按照市场价格对自己进行着一次次的售卖。他们低估了自己的潜力,过于认同外界贴在自己身上的价格标签。
每个人都是无价的,只有充分地尊重自己、了解自己,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爱真正值得爱的人,才能跟这个世界建立深度链接,活得从容踏实。
(4)过度地控制自己很多人在按照「应该」的法则活着。
所谓「应该」,就是指早年内化的关于外界的规矩。比如,每天应该完成多少任务,每天应该写几篇文章,不应该贪玩,不应该浪费时间,等等。生活在「应该」法则里的人,管束自己时就像管束一个劳工。
04如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你需要明白一点:生活不是战场,而是一段时光。
(1)停止自我攻击,学会享受生活
很多人对生活有着苦大仇深的认知,曲解了吃苦的含意。他们为了取得成绩、活得幸福,从来都不敢让自己过得轻松快乐。请停止自我攻击吧,因为你只有让自己过得轻松舒服了,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取得成功、收获幸福。
(2)尝试信任别人,在依赖中柔软下来
很多容易紧张的人攻击性都很强,因为他们不擅长与人合作,很难信任别人。事实上,他们需要做的是尝试去信任别人,而不是攻击、打压别人;学会依赖别人,而不是过度保护自己脆弱的一面。当他们同别人建立起彼此依赖的关系时,他们就会放松下来,那么他们的脆弱就有了安放之地,就不会再那么紧张和恐惧了。
(3)减少对自己的控制,扔掉不必要的「应该」法则
处处按照「应该」法则生活的人,容易把真实的自己搞丢,从而变得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一个人只有不刻意地控制自己,才会有放松的时刻。所以,学会让自己慢下来,跟世界建立深度的链接吧,那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愿你好好享受生活,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尽量放松下来。
如果自我调节已经无效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由专业的老师陪伴,带你建立和世界安全的链接,修复多年养成的习惯性焦虑。
心理咨询——趣柠檬心理健康庄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