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简友广场读书
【写作攻略3】看完《十倍写作术》,你也能1小时轻松写出3000字

【写作攻略3】看完《十倍写作术》,你也能1小时轻松写出3000字

作者: 朝挖夕锄书香满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18:29 被阅读0次

如果有个人告诉你,他曾经一天只能憋出300字; 后来他找到了快速写作的方法,一小时就能轻松写出3000字。

这样的话你会信吗?

看完日本著名作家上阪彻写的《10倍写作术》后,我相信了。

网络截图

他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写作没有什么诀窍,答案就是写得快。

要想写得快,关键靠素材。

这本书是快速写作的神器,书中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打造素材,用写作小白一看就懂的方式,说明文章由素材组成:只要列出素材,你就能写好文章。

今天我就从素材这个角度出发,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但愿你看完后记住“文章九成靠素材”,从此快速写出“一看就懂”的文章!

一、素材三要素

在作者看来,文章只是以素材为基础来写,短文章和长文章的区别也在于素材量。

所以他说:写什么(内容)比如何写(手法)重要

因为读者往往能够领会的是具体事实,不是抽象的观点和结论。

那什么是素材呢?

书中的说法是:素材由独立的事件、情节、数字组成,也就是你想告诉读者的事实。

二、写文准备

写作流程(书中截图)

上阪彻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是要收集正确的素材,首先必须找到写作的真正目的和目标读者。

在写作之前就能明白的写作目的,被作者称为表面目的(往往比较宽泛),他说要善于从“表面目的”的背后挖掘出写作的“真正目的”(往往明确而具体)。

比如:交通安全是表面目的,而预防交通事故才是真正目的。

这需要写作之前做个“有心人”,多想一下、问一下,再收集素材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准确无误。

书中举例截图
在我看来,“真正目的”其实就是要写的文章对读者有什么用?或者说文章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一点还涉及到读者画像。

写的文章谁会读?他或她为何要读?

不同的年龄和阶层的读者对写文的素材有很大影响,书中举了一个“预防交通事故”的案例:

如果读者是小学生,那么素材就要放在交通安全上,比如:横穿斑马线要注意右转车辆,只有绿灯亮时才能过斑马线。

如果读者是老年人,那么素材就要放在事实和数据上,比如:老年人引发交通事故的数量、原因、注意事项。

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决定了收集素材的方向;一旦二者发生变化,素材也要随之改变。

三、收集素材

1原则

“尽量多收集,最后再删减”是第一步,花大量时间搜大量素材,“素材越多,心理负担就越轻”,作者这样说。

2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平常要养成随时记录素材的好习惯。

现在记录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纸笔——记笔记,记手账;手机——备忘录、邮箱,录音……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语音记录下来,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想法感受记录下来,把在碎片化时间刷到的文章、短视频、音频记录下来,把自己瞬间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

生活即素材,只要我们养成随时留意、随时记录的习惯,慢慢就能建立起素材库。

3来源

上阪彻在《十倍写作术》里特别强调第一手素材的积累,他会花很多时间去现场调查,通过采访、对话、参观、问答、体验等方式,把收集到的素材全部整理记录下来。

这种方式对写作小白来说,显然不太适用。

但我注意到,作者还提供了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运用五感法:

充分发挥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的作用,把感受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写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这样容易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素材氛围。

拆解网站爆文

找到与目标读者群一致的报道,读上5~6篇爆文,了解一下什么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最受欢迎的。

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读者的兴趣点,然后收集读者感兴趣的素材。

对话交流:

《10倍写作术》里多次提到与人交流是收集素材的好方式。与别人闲聊时,往往会灵光乍现,好的素材会冒出来;跑步时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断发散联想,素材也能像串葡萄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思考出来。

移动收集:

坐公交、地铁时,在上下班的路上,我们看到的广告、海报,观察的行人,都能成为素材联想的来源。

利用碎片化时间刷的APP、看的书报、听的资讯……都是收集素材的好渠道。

一句话:收集素材靠自己,平常做个有心人!

四、整理素材

1分类

当收集素材的数量有10-20条时,就要进行分类排序,方便后期整理。

同类素材汇集到一起,这是“树叶”;

相似素材汇总到一起,就能慢慢长出“树枝”;

定期浏览素材,找到新的灵感,这是生出新的“枝干”。

2步骤

除了标题,文章最重要的入口是开头,出口是结尾。

因此在整理素材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文章首尾的素材,取舍的标准很简单:

开头吸引人,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结尾=读后感,帮读者回顾总结,得出结论。

正文素材的整理取决于文章的目的和读者,把符合这两个定位的素材留下来,尤其是“枝繁叶茂”的素材要优先整理,那些枝干“光秃秃”的素材就要砍掉。

五、配置素材

把整理好的素材逐条写下来,再像对话那样排序,是配置素材的第一步。

按照易读易懂的顺序把素材排列好,用和读者对话的逻辑方式表达清楚,是下笔成文最重要的一环。

动笔之前,把开头和结尾的素材优先安排好,再把正文部分的素材位置“排好队”;

然后一口气把文章写完,中间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先备注一下,“先快写,再删减”是作者提出的口号。

短文章这样写可能没有大问题,长文章这样写,行吗?

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作者在书中给出他的答案:超过2000字的长文可以套用固定的框架。

>2000字的文章:

结论→结论的理由和背景→证明结论的具体实例→总结

>5000字的文章:

书中框架截图

长文的素材往往比较多,对其中比较重要的素材可以强调一下,或者写完素材后,再加文字总结解说,方便读者抓住重点!

六、修改素材

《10倍写作术》中提到:写好的文章放一放,隔日再修改,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修改原则。

①审视: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是否要调整?

②浏览:文章整体逻辑是否严密?整体结构是否紧凑?上下文内容是否连贯?

③推敲:素材是否符合易读易懂的原则,是否易于让读者接受?

④查阅:段落逻辑是否自洽?内容是否重复?连接词和转折词是否要删减?

⑤考虑:文章字数是否要调整?

七、最后的话

海明威说过:“一切初稿都是狗屎。”

按照《十倍写作术》收集素材再配置素材的流程写出的文章,也是需要时间打磨练习的。

上阪彻在变成写作高产作家之前,也走过一段“上坡路”,才有了他后来写文的“下坡路”。

他看似轻松写文的背后,也是你我不知道的坚持反复!

如果你有素材,那就先拿起笔,大胆地去排列素材写文章吧!

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你也能迎来和上阪彻一样“下笔如有神”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攻略3】看完《十倍写作术》,你也能1小时轻松写出3000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rn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