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杂篇·外物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庄子·杂篇·外物》)
这段话除最后一句极费解外,整体的意思还是很清晰的:
视觉通畅就是明,听觉通畅就是聪,嗅觉通畅就是颤,味觉通畅就是甘,心灵通畅就是智,智慧通畅就是德。道不喜欢被壅塞,壅塞便会梗阻不通,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种种弊害。有知觉的生物都要呼吸,呼吸不通畅不是上天的罪过。大自然的气息日夜不停地贯通人的孔窍,是人自己把孔窍阻塞住了。人身体的胞膜存有空隙,人的心灵有天然之游。试想房间如果太过逼仄,婆媳之间就很容易闹出矛盾;心灵如果没有天然之游,六窍就会扰攘壅塞。
清代词人张惠言的一首词。曾以长辈的身份写了一组《水调歌头·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送给当时寄寓在常州的一位叫杨绍文(字子掞)的年轻人。第一首: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 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其中,“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分明看到了春风一夜之间吹绿了庭前的草地, 三月的雨水催开了璀璨的鲜花,仿佛天地之间的一切胜景尽纳于此。
我心自足,一切不假外求,这正是道家修心的至高境界。
庄子讲“胞有重阆,心有天游”,这是说人身体的胞膜存有空隙,人的心灵有天然之游。
庄子强调的“心有天游”不是用腿脚和车马去名山大川旅游,而是心灵的一种自足状态。所以清代初年的《 庄子》注释家宣颖对这段文字相当激赏,说一个人只要心有天游,那么方寸之内就会逍遥无际,没必要真去名山大川旅游一趟。那些见到开阔的自然风景而觉得心情疏朗的人,都是因为平日里心胸逼仄的缘故,像谢灵运那些寄情山水的所谓名士在《 庄子》 这番话面前真该感到惭愧。(《南华经解》)
因外物而喜,因外物而哀,这仍然是“有待”之境,心灵是不自由的。只有自足的心灵才可以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如何逼 仄,都可以逍遥自适。若要达到这种境界,便只有加强内心的修养。
心灵的自足状态虽然难以达到,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却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的加强修炼:
1.生活之欲就是要“活”,吃是维持生命特征最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达到这种自足状态,吃相就不会太难看。对于物质和利益的占有不会过于强烈而无原则,也不会抢占他人的生存空间;
2.一个达到心灵自由的人,更能享受各种“烦恼”:繁琐的事情总能玩出花样,而不受劳累所困;能不厌其烦的陪伴小孩的无理取闹。达到心灵自由的人更愿意用耐心和时间去精心的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处理每件事就像艺术品的创作一样对待。
3.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处,留出合适的尺度和空间,方能达到相处舒适的恰到好处。
我立志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践行成长,读100本不断颠覆自己认知的书,然后凭智慧获取财富,去周游世界。
如果你认为咱俩就是同类,那就扫下面的二维码加入我的星球,咱们一路相伴风雨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