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勉强存留逻辑的碎碎念
其实久不更文的日子里,并不是在闭关,而是时不时地回简书看一眼,然后小心翼翼地看,连证明来过的赞都不敢点。
久不来此,直接导火索是四月的时候电脑系统崩了,没备份的我一夕间穿越回年初,直至近期才勉强补上项目进度。
当然,即便没有这根导火索,我好似还是会毫无例外地缺席这里。
疫情期间,宅家的岁月让很多人很多事都渐行渐远了。

儿时很喜欢说“等我”,和小伙伴说“吃完饭见,等我”,和父母说“你们慢点,等我”,和姐姐说“先别走,等我”……好像年少总是有大把的时间,寸时寸金的话,那时的我大概是个亿万富翁。
后来发现很多事情等不起,也没那么多“明天见”。很可能一顿饭的功夫就新冠了,热闹的公交突然就沉寂了,见面要亮通行码而不是笑脸,不能再拿咳嗽当假大人的玩笑……又或者,像我,忙到脑子里思维超速,一躺下还是条咸鱼,“出去玩”在群里出现不止一遍,却总在商量时间的环节说“下次吧”。
曾和高中最要好的朋友说过两次“等我”,一次时隔半载,一次时隔一年,这次,连“等我”都没来得及说,其中早已有人乘着当年的2路公交离开这座城市。
曾和舍友说下学期见,说“等我(的家乡特产)”。没想到下学期已然变成毫无重章叠韵之美的下下学期,师生未曾谋面就过了考试月。以为和舍友远隔千里的相思会化作千言万语,到头来不相交的日子也只剩打卡汇报时的“完成”兼容并蓄。
前不久,冒雨和当下最亲近的朋友见了一面。“大哥”在忙着研读红楼,“文汇”在忙着英语考核,唯一有时间的那天偏逢大雨。我们在群里说过一次“下次吧”,第二次却没人想说,不是非见不可,只是不约而同地明白,再等下去,往后可能是比一场雨难得多的奇袭。
见面后又匆匆往家赶直播课的感觉谈不上难忘,但难过是真的,“我们连一张照都还没来得及拍。”
17路来了……这次,我连“下次吧”都没来得及说。
那种悔憾早已被紧张的复习安排淡化,但今打开简书的那一刻难过竟又开始作祟。说好“等我”的人不在,说过“等我”的我才来。
终归聚少离多,毕竟你在、我来、但时不待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