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绪疏泄
给情绪找一个安全出口非常重要。通过言语、文字和其他形式进行情绪疏导是有效方式。例如,可以通过书写记录“情境-情绪-躯体反应”,例如“和父母吵架-愤怒焦虑-心脏疼”,能够帮助自己练习把情绪正确命名并客观呈现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有共同议题的成长或关怀小组,在安全环境中练习情感表达,逐步培养述情能力。
2 运动调节
每周进行至少三次,每次达到 30 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帮助改善躯体化症状。这是因为规律性低强度运动能有效激活身体自愈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并释放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可缓解焦虑情绪。
而且,运动时专注身体动作的过程,实质上是转移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帮助恢复大脑对躯体感知的正常调控。
3 认知重塑
躯体化患者往往具有灾难化思维模式,将躯体反应过度解读,形成类似“心跳快=心梗”“胃疼=胃癌”的认知偏差。打破灾难化的认知模式并进行重构,也可能有效缓解躯体化症状。
例如把“心跳加快”理解为“兴奋”,而不是“焦虑”,把“胃痛”看作身体发出的需要按暂停键的信号,而不是疼痛本身。可以在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指导下,记录下发生不适的时间、情境、持续时间及后续发展。
当再出现类似不适时,可以自问“过去类似情况是否能自行缓解?”“真正危险的概率有多大?”等,参考客观记录中的证据,逐步用“压力反应”替代“疾病前兆”的标签。
4 健康管理
紊乱的生物节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剧自主神经失调。全面的自我健康管理有助于调整状态,例如固定作息时间,睡前两小时停止电子设备的使用;在饮食方面,减少咖啡因与糖分、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营养的坚果、深绿色蔬菜,深海鱼等。
增加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的时间,或是培养一些能够达到“心流”效果的兴趣爱好。这些生活方式调整能降低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带来的躯体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