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é yōu dēng shì shè zhí cóng zhèng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译文】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了,能担任职务,参与政事。
【注释】登仕,指做官。摄职:代理官职。从政:处理政务。
《论语》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cún yǐ gān táng qù ér yì yǒng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译文】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留下甘棠树不忍砍伐,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注释】《诗经·小雅·甘棠》专咏此事。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他在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多次奉召出使各国,展开外交活动,联合各诸侯国反商,而后,他参与了翦商之战、成王东征和营建洛邑等众多历史事件,可谓功勋卓著。相传他非常仁慈,德行宽厚,深受自己封地内百姓的爱戴。他为了了解民意,解民之忧,常常深入乡里,公平公正地处理政事诉讼,教化民众。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没有一个人失业,社会稳定,民风纯朴。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14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来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百姓对好官与恶官的辨识标准是一贯明确的,凡是鱼肉百姓、不仁不德的都是恶官;凡能解民之忧、爱民如子的皆为好官。而百姓们对于好官与恶官的评价也是亘古不变的,恶官往往遗臭万年,好官则千古流芳。这也就是为什么召伯的颂歌能够传唱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根据资料整理辑录,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