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绍兴东湖游玩的那个下午,阳光异常热情,我穿着尚未来得及脱下的冬衣,热得都有些迈不开步子了。但一踏入公园中,眼前碧波荡漾,垂柳依依,有小风吹来,刹那感觉清凉了许多。
几只乌篷船悠闲地在水上转悠,船夫们头戴乌毡帽,满满的绍兴风情。他们摇橹不用手,却赤着一双脚,灵活地掌控着前进的方向。碰到狭窄的桥洞时,也完全不需要减速。在船身与之擦肩而过时,精准地穿梭而去,一切都是那么从容淡定。
忽然想起,刚才在景区门外的墙上所画的,我以为的蜗牛,原来就是乌篷船呀。那船头坐着的船夫,恰似蜗牛头上的触角呢,不觉哑然失笑了。
临水的一堵白墙,逶迤开来,其上开有许多不同几何图案的透窗。透窗外,隐约可见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尽显东方美学,含蓄内敛又动人心弦。白墙的倒影映在碧波中,就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
好像被唤作“东湖”的地名还不少。在我有限的游历中,就知道有武汉的、我们临海的,加上这里的。但绍兴的东湖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湖上有山,山水相叠,是为最大的特点。
这里原先只是一座青石山。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汉代时,成了采石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愣是搬走了大半座青山,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也不知道那时候的工匠是如何做到的,取石竟挖到了地下二十多米,于是,始有了湖。至清朝末年,在陶渊明的后人陶浚宣的设计下,才形成了这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走过一座石桥,景观赫然立在眼前。整个东湖水域面积并不大,但因为有奇峰突起,给人以新奇之感。
乌篷船往来不绝,灵巧地穿梭于石洞中。不知坐在船中,于洞中观天,又会有怎样不一般的感受?由于时间限制,没来得及亲身体验。
据说八六版的《西游记》曾在此取景拍摄。这怪异的崖壁,幽深的石洞,或许是妖怪们藏身的绝佳之处了吧,哈哈。
远远地,看到湖对岸有一幢石屋,粉墙黛瓦,墙上“半城书店”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心中莫名地欢喜。
跨过那长长的石拱桥,书香伴着咖啡香扑面而来,尘世的喧嚣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不由得暗想,最好是烟雨迷蒙的日子,挑一个临窗的位置,手持一卷,全身都立马放松了下来。读累了,推开窗户,满目风光,正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可惜,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短暂的休憩后,还要继续前行。
忽然,耳畔传来一阵甜美悦耳的唱腔。举目四望,原来是水边崖畔的一座凉亭中,正在举行越剧表演,亭子两边的廊柱上,还写有“东湖社戏”的字样。
对于越剧,我并不陌生。小时候,也经常会在大人的带领下前去观看。只不过,那时候并不懂得曲中深意,只是图个热闹罢了。
如今,对越剧依然没有研究。但看那演员的扮相,相当清丽可人,应该是个旦角。而那唱腔婉转,曲调声声入耳,甚是好听,便知是十分了得了。
这个春日里,漫步东湖,深切地体会到了“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的景致之美。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坐一趟乌篷船,就更无憾了。














网友评论